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综合治理 筑牢反诈“防火墙”
■ 李英锋
  未成年人是网络的原住民。近年来,未成年人触网呈现低龄化趋势,触网人数越来越多,触网时间也越来越长。令人担忧的是,电信网络诈骗已瞄准了未成年人,并呈现出诈骗手段多样化、被骗群体低龄化等犯罪特征。由于防范意识不足,不少未成年人落入诈骗陷阱。
  不法之徒盯上未成年人,向未成年人伸出黑手,甚至为未成年人专门设计网络诈骗话术和连环套路,引诱他们一步一步迈入“陷阱”,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破坏了网络安全环境,侵犯了未成年人和其家庭的财产权益,也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投下阴影。
  实际上,近年来,媒体已经披露了多起未成年人遭遇新型网络诈骗的案件,而返利骗局、刷单骗局、游戏骗局等是最常见几类骗局。此外,还有利用学生追星设计的骗局、隐藏在儿童手表等未成年人常用的电子产品中的骗局等。未成年人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对网络诈骗的警惕意识、甄别意识和防范意识不强。虽然相关骗局简单粗暴,并不高明,但他们很容易“上钩”。一些地方的公安部门针对未成年人遭遇新型网络诈骗的风险和特点,已发出过紧急防骗预警,对于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乃至社会,都有很强的警示教育意义。
  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一样,成了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攻击重点”,也成了受骗的高危人群和防骗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尽管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反诈力度,形成了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压严打态势,但反诈形势依然严峻。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46.4万起;工信部累计拦截诈骗电话21亿次、短信24.2亿条,处置涉案域名网址266万个;中央网信办封堵境外涉诈网址79.9万个、IP地址3.8万个……这些数据说明,电信网络诈骗行为还非常猖獗,反诈工作任重道远。笔者以为,在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中,为未成年人筑牢防网络诈骗“安全墙”应该成为重要一环。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承担起法定责任,向未成年人提供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家庭、学校、网信部门、公安部门等应针对新型网络诈骗的套路,通过言传身教、法治课、案例警示等形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为网络诈骗套路“画像”,分析套路,拆解套路,建立起未成年人防骗的经验防线和心理防线。家长等监护人要关注未成年人的言行,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保管好手机和相关账户信息,不把自己的支付密码随意告知未成年人,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介入。
  很多诈骗未成年人的案件都以相关网络信息为诱饵,大多发生在相关网络社交平台或游戏平台。因此,网络社交平台或游戏平台要进一步健全治理网络诈骗机制,堵住管理漏洞,增强对诈骗语言和套路的敏感意识,强化对网络信息的审核,提升对诈骗信息的甄别率、屏蔽率,发现诈骗嫌疑,向公安等部门及时报告信息。公安、网信等部门则要上下联动,加强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协调配合,压实治理责任,以行业治理、纵深治理、链条治理和源头治理为重点,推进系统治理,形成齐抓共管、打防结合的态势,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构建起全民反诈防骗新格局,让诈骗分子无处藏身、无处下手,铲除滋生犯罪的土壤,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发生,给未成年人营造绿色、安全、放心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