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漫画/李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强国必先强教。但是“寒门难出贵子”的焦虑及“高考移民”的现象却都反映了我国教育公平的缺失。
  近期,“山河大学”的热度还未消散,西安中考“回流生”事件又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山河大学”的根源,是一流高校资源不足的几个省份高考考生竞争压力过大;中考“回流生”的根源,大致亦是如此。二者背后浮现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再次登上热搜。为什么流传于互联网的“虚拟办学”能在极短时间内获得网民的认同和参与?如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引起了不少家长关注。
  网友评论:打破限制,让学子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
  @一叶子:“回流生”制度在今天引发越来越大的争议,正是户籍制度降低后的一种阶段性烦恼。一方面,户籍门槛降低了,才让更多人可以钻回流生的空子;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户籍制度的降低,在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落实得并不彻底,所以也才会有在外读书的孩子必须回乡考试的“刚需”。因此,彻底解决“回流生”制度带来的争议,还得引入另一种思维,那就是在继续打破人口迁移限制的同时,加快建立起教育资源随人走的分配制度。
  @小小花骨朵:“山河大学”这个虚构高校的火爆,不仅是网友的玩笑,更体现了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想象和期望,和对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关注和思考。而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其意义将会超越一省一地,让更多中西部地区学子有机会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媒体评论:“山河大学”和“回流生”背后的真实诉求不可忽视
  南方都市报:平等向来是社会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山河大学”是晋冀鲁豫四省一个共同的教育心愿,山河大学之问,问的未必是可行性,而是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其实,要平等不仅体现在教育,也体现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大学在财政支持下创立,只有打开校门向社会不特定公众提供服务,才算实现了资源的平等可及。
  北京商报:中考“回流生”让很多本地家长和网友不满,认为这一群体钻了政策的空子,挤占了本地居民的教育资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回流生”争议,与前不久的山河大学并无二致,都是对教育资源分配的争论。只不过,一个是A面,一个是B面,“山河大学”用玩笑寻找自洽,是虚化的概念;“回流生”争议是情绪集中爆发,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教育质量、政策、机会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一些家长和学生选择在不同阶段进行跨区域转移。这种转移既是对教育资源的追求,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挑战。
   专家评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山河大学”是公众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期望。政府部门应加强与社会各界交流,倾听社会的声音和建议,相关地域应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合理配置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校布局,提高相应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断与社会需求保持同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围绕“回流生”的争议,主要还在于各地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升学竞争程度不同,以及人才引进地区如何做到原有户籍学生与“回流生”的利益平衡。西安应该加强对“回流生”的中考资格审查,如果父母确实是引进人才,那其子女以“回流生”身份参加西安中考无可厚非;而如果父母根本不属于引进人才,而是被包装为引进人才落户为子女获得中考资格,实则进行中考移民,要取消这类违规运作考生的中考资格,并追求参与运作者的责任。
  (本报综合报道)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