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浅谈环保新闻写作注意事项
■张晓宇
  今年8月15日是全国首个生态生态日。全国生态日的设立,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关注和呼吁,更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推广和实践。当前,各地媒体都在做“深入践行绿色发展,厚植生态优势”方面的新闻报道。如何在短时间内写出真正反映环境保护过程中的成绩,从深层次给人以启迪的视频新闻,我认为应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一、要明白环保题材新闻的写作要求
  要写好环保新闻,首先我们要明白环保新闻的定义,环保新闻是以环境保护问题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环保新闻是从社会新闻中提取出来的,是社会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明白环境保护新闻的发展历史。环保新闻始于19世纪美国的资源保护运动,20世纪中期走向成熟。1962年,卡森博士发表著名的报告《寂静的春天》,揭示了农药对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的危害,环保新闻才被赋予现代意义。1970年美国出台环境保护法,“环境”一词才有了准确的内涵,即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环境一词的内涵被清晰界定的同时,环保新闻的内容也随之明晰起来。用一句通俗的话讲,环保新闻就是一种有目的、为公众而写的,以严密准确的数据为基础的反映环境问题的新闻,它要求环保新闻从业人员深刻理解环保新闻传播的目的和性质,有正确的判断力和把握能力,通过运用简洁、简练的语言,回答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的问题。同时,要站在全局的立场,公正的角度,深入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真正做到公平、公正、透明。
  二、要充分了解环保新闻选题的背后的故事
  一条环保新闻的选题一经确定,记者要第一时间全面了解环境治理信息。没有对新闻事件的全面了解,就有可能导致我们在新闻写作过程中缺乏针对性、逻辑性和专业性,就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人产生误读乃至对事件的发生在认识上产生偏颇。同时要学习足够的环境科学知识,成为做环境问题的行家里手。
  比如,在做《“颜值”“价值”双向转换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这个选题时,结合安徽省五河县地域实际,确定了《五河县十万亩沱湖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条新闻。采访中,要想凸显沱湖的颜值和价值,首先得了解沱湖治理的艰辛历程。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一则新闻背后的新闻则无法揭示,公众也无从得知生态美丽的沱湖背后是过去十年里政府两亿元投入、1100户渔民上岸、清除渔网19万米、八个治理项目建设等生态治理更多的信息。
  只有有了对新闻背后故事的了解,我们才会具有对环境事件本质的判断能力,没有环保背景作为基础,就不能深刻认识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也不能揭示事件本身的深层关系。
  三、环保新闻要出彩,选准切入点很重要
  环保新闻因为其对象本身具有特殊性、长期性、复杂性和广泛的联系性,同时,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活动离不开环境,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着直接、间接、公开、隐蔽的关系,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些关系盘根错节,复杂深远。一则新闻最多3分钟,如何在短时间内表现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的有效手段以及治理成果?选准切入点很重要。如何选准切入点,以小切口反映大视野?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深入现场、深入一线,必须到与事件相关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才能揭示事件真相,才能如实反映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由此造成的影响。
  “不到现场不写新闻”这是我们每一名新闻记者必须坚持的原则。“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力量”,新闻记者要耐得住寂寞,要学会吃苦,要充分发挥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蹲得住,守得稳,看得准,记得实。要学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笔去记录,用心去体会,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环保新闻才有价值,才能反映问题的本质。
  还是以《“颜值”“价值”双向转换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这个选题为例。起初记者策划以人为本,以一土生土长的上岸渔民的视角,介绍他眼中沱湖越来越美,渔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实际采访中,记者发现,渔民的视角不足以展示这场艰难的历经十年的沱湖环境保卫战。在经过思考后,重新确立了从当地环境监测站长的每日水质监测入手,介绍如何从源头抓起,以科学有效的水质净化环境工程建设,加强对汇入沱湖40多条支流水源进行生态净化,再延伸到增殖放流、生态恢复,从而凸显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个主题。
  新闻的切入点不同,所呈现的新闻效果也不一样。如果新闻记者心存畏惧,不去现场实地进行调查,只凭部门提供的文字材料,东拼西凑、闭门造车,是永远写不出深刻生动、具有震撼力的好的环保新闻的,这样的新闻就失去了新闻价值。
  四、拍出真实美观的视频画面,是环保电视新闻的必要保障
  视频新闻具有一目了然、直观真实的特点,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较文字表述更具“冲击力”。富有冲击力“新闻视频”的关键不仅在于通过合理运用拍摄技术,增强图片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记者在现场,能够迅速捕捉拍出凸显环保成效的场面,通过心理共鸣,实现与受众的情感冲击。
  从某种意义上说,环保新闻的深度就是新闻记者视野的广度,视野的广度落到实处,就是新闻镜头的现场所见。视野越广,落实得越实。动态真实的视频语言最有说服力,也来不得半点虚假。而要拍好环保新闻的视频,新闻记者必须在具有专业摄像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一个好的新闻视频不是随手一拍就能得到的,必须耐得住寂寞,扛得住高温,奔走在各个角落,选取最佳角度,拍摄最美、最鲜活、最真实的生态视频,真实反映生态治理以来环境发生的重大改变,和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的巨大成绩。
  总之,每一名新闻从业人员要坚持新闻工作“三贴近”的要求,既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深入现场、深入一线进行调查,只有通过详细周密的调查,才能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挖掘生动事例。要深入群众当中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多替人民群众着想,多反映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真正取信于民。我们每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只有做到贴近事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写出具有警示意义,反映百姓心声的好的环保新闻作品。
  (作者单位:安徽省五河县融媒体中心)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