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研学游拒绝走马观花
■ 斯涵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国人自古以来的人生梦想,也是备受推崇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也不断升级,学生的旅游研学需求随之增长,每年寒暑假都是学生旅游旺季,五花八门的研学旅行急速升温。
  数据显示,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今年以来的表现更为强劲。学生们在红色旅游中寻访先辈遗迹,在知名学府里流连忘返;博物馆、科技馆里人满为患;非遗文化体验项目一票难求……研学市场日益扩大,充分体现了家长重视教育及我国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
  然而,与火爆的研学数据不相称的是糟心的研学体验,比如所谓的研学夏令营是沿用跟团游的路径,只不过加上了华丽的概念包装,价格便虚增几倍,成为各种中介机构大肆牟利的主要渠道之一。再比如“参观名校”,只是与学校大门合影留念;有些研学项目实质是变相的暑期补习班……研学宣传套路满满,产品或流于形式,或货不对板,消费者花费不菲,却走马观花,学生还饱受奔波劳累之苦,难有真正收获,甚至不乏安全之虞。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对研学旅行工作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安全保障、督查评价、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市场主体多元、线路长、涉及面广,目前还处于监管不足、缺乏行业标准的状态,导致市场鱼龙混杂,野蛮生长。
  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培养全面素质人才是现代教育的要义。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体验性兼群体性,两者缺一不可。研学旅行可以有效承载道德养成教育、国情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功能,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感悟文化魅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促进消费市场复苏回暖、提振经济也大有裨益。
  简而言之,研学热是件大好事,但要将好事办好还需要冷思考,更要下“真功夫”。需要看到,研学旅行不仅关乎学生、家庭,也关乎学校和相关机构,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要强化监管,把好安全关。各地相关部门要与时俱进,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探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全程有监管”,着重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等方面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全方位建立安全责任体系,确保安全无虞。还要强化督查督办,弥补监管短板,加强研学从业人员专业管理,严格审核研学游机构的资质,加强研学专业人才培养储备,对研学游产品的线路、主题、内容、收费等予以全面规范,设立行业“黑名单”,大力整治害群之马,为民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管理规范的研学活动,充分满足研学市场的要求,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是把好质量关。各地旅行社及相关研学机构要准确把握研学目标与市场需求,摒弃短视、唯利是图的观念,在遵守法规、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研学游项目,强化管理,提升质量,用多元、优质的研学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目标诉求,既让研学游成为文旅市场的消费新蓝海,也帮助学生真正从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中受益,使研学活动回归教育本义。
  再者要跨过创新关。要让研学旅行真正实现有组织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宗旨,相关机构、导师要提高“临场专业能力”和教学艺术,家长也要提升自身的教育价值观及知识储备,摒弃攀比、虚荣、跟风盲从的功利思想,谨慎选择正规机构,善于维权,尽力帮助孩子享受到优质的研学活动,走出“钱花很多,收获很少”“游大于学、游而不学”的低层次研学误区,避免落入形形色色的游学陷阱。
  总之,“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各方都要做足“功课”,理顺研、学、游三者关系,全力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精彩有趣,让学生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中,充分激发内在的学习热情,全面发挥研学游“文化育人”的功能。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