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说法
第03版:人物
第04版:综合
标题导航
警惕虚假大学陷阱!
媒体评论
防诈妙招
合力整治让虚假大学不再野蛮生长
不“投喂”,虚假大学如何“撒野”?
整治虚假大学需釜底抽薪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投喂”,虚假大学如何“撒野”?
■ 农忬
“隔溪胡骑过,傍草野鸡飞。”南宋文学家文天祥肯定怎么都不会想到,他的一句诗竟能如此贴切地形容几百年后的高等教育乱象。随着高考季的到来,“中国邮电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大学”“上海经济贸易大学”“广东科技管理大学”等各类虚假大学、“野鸡大学”又到了“振翅撒野”的时节,纷纷活跃在学生和家长的视线中,好不热闹。
“野鸡大学”有多“野”?近日,中国民间高考咨询服务平台“上大学网”公布的国内虚假大学数量高达392所,其中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数量较多,“野鸡大学”的野蛮生长状况令人震惊、忧心。这些“野鸡大学”,没有办学资质、不具备招生资格,通常采用与正规甚至知名院校易混淆的名称来“碰瓷”,以“李逵”之名行“李鬼”之实,诱骗广大考生和家长入坑。学生一旦入坑,不仅意味着高中三年的苦读付诸流水,还将浪费四年时光去换一张不被认可的文凭,实在是害人不浅。
“野鸡大学”并非什么新鲜“物种”,小说《围城》主人公方鸿渐学业无成,为“荣归乡里”而买来一张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假文凭的精彩桥段广为人知。“野鸡大学”的坑也不难避,就算它们大多将网络域名注册地选在境外,隐匿性强、监管难度大,被相关部门查封也易改头换面“重出江湖”,但是只要考生在报考高校或接到高校录取通知书时,做到核查学校、核查志愿、核查录取这3个步骤,伪装再好的“野鸡大学”也会原形毕露。教育部更是年年发出提醒,公安、网信等部门也在不断加大招生诈骗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不具备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野鸡大学”开展的违法违规招生活动。令人不解的是,“野鸡大学”“年年打年年有”,仍然有不少考生和家长掉入“野鸡大学”的圈套,也难怪有网友发出灵魂之问——“都2023年了,怎么还有‘野鸡大学’?”
“野鸡大学”的“野路子”不高明,人们对其的认知度也不算低,国家的打击力度更不小,为何还是“春风吹又生”,屡禁而不止?“黍醅新压野鸡肥”,陆游这一诗句或许能为我们解开这个疑惑提供一些思考:“野鸡肥”的根源在于“黍”,“野鸡大学”野蛮生长的根源就在于有人“投喂”。
是谁在“投喂”“野鸡大学”?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有些残忍。客观来说,有一部分考生和家长确实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误入“野鸡大学”的坑,这需要教育部等加大宣传、提醒力度,更需要公安部门等加大对违法违规招生活动的打击力度。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学生是自愿选择的“野鸡大学”,有一些家长明知是“野鸡大学”也要让孩子去读。这部分考生和家长“迷之操作”的背后,其实是“文凭情结”和“走捷径”心理在作怪,成绩不甚理想又渴望获得文凭,于是便相信“低分上名校”的幌子,接受名字“高大上”的大学录取通知。殊不知,他们对“野鸡大学”的“投喂”,不过是助力其野蛮生长、助长其撒野之欢罢了,最终只能落得个人财两空的结果,百害而无一利。
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成才多元化的时代,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多条路径可以选择。考生和家长们不因一时失利而病急乱投医,不被贪欲和侥幸心理蒙蔽眼睛、自欺欺人,理性选择复读再战,或进入正规专科院校就读,不对“野鸡大学”进行“投喂”,其欲振的“翅膀”早晚会被“斩断”,其滋生的土壤也终会流失干净,看它们还如何“撒野”!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