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合力整治让虚假大学不再野蛮生长
  ■戴先任
  日前,媒体公布国内392所虚假大学,这些大学又被称为“野鸡大学”。在国内,“野鸡大学”通常是指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不具备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虚假大学”。随着各地高考考生开始填报志愿,诸如“南京工商大学”“南京科技学院”“江苏信息工程学院”似“高大上”的学校又开始活跃在学生和家长的视线中,实际上,这些学校是名副其实的“野鸡大学”。
  “野鸡大学”近年来多有曝光,但年年曝光、年年惩治,“野鸡大学”都没有销声匿迹。每年一到高招季,又会有不少“野鸡大学”冒出来,有的“野鸡大学”甚至存在多年,遭受打击后,换个马甲又出来骗人。不仅是“野鸡大学”,高考招生诈骗花样百出,诸如有内部录取指标、承诺上军校、花钱改分、艺考生加分优惠、奖(助)学金电信诈骗、寄送伪造录取通知书等多种常见诈骗方法。
  高考招生诈骗已经形成了黑色产业链,如从查分、填志愿、寄送录取通知书、开学报名,各个环节都有“专业团队”在运作,此前还有案件表明,一些不法分子的身份甚至是高校招生办的离职人员或者是和招生办有一些牵连的人。这也造成招生信息的泄露,让不法分子可以利用招生信息及招生漏洞进行精准诈骗。
  一些考生及家长欠缺防范意识,也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诸如虚假大学、“野鸡大学”的存在,也在于市场上对虚假文凭有旺盛需求,一些掏钱购买假文凭的人,也不能简单视为受害者,他们与虚假大学“合作”,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关系,各取所需,他们与后者形成了灰色利益链,更像是一种利益交换。“野鸡大学”制造假文凭,购买者将其拿来欺骗他人,或用来找工作,甚至从事诈骗。
  要根治“野鸡大学”招生诈骗乱象,就要从买卖市场同时入手。一方面,要切断背后的黑色产业链,打击卖方市场。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增强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让各种“野鸡大学”失去生存空间。同时,对于泄漏、出售考生信息的学校、网站等,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更要堵住信息泄露的通道。另一方面,要阻断买方市场,对于假文凭的知假买假者,要予以相应惩戒,让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让考生及其家长擦亮眼睛,增强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还要改变考生、家长与高考政策及信息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也能大大减少考生及家长受骗的几率。另外,要改变“唯文凭论英雄”的错误价值导向,培养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从根本上铲除“野鸡大学”的“需求土壤”。
  让“野鸡大学”不能继续野蛮生长,需用法治填平形形色色的“高考招录陷阱”。公安、工商、网信、教育等各相关部门都要守土有责,协同作战,重拳治理,“牛刀割鸡”。与此同时,还要从供需两端齐发力,各方形成合力,这样才能遏制屡换马甲的“野鸡大学”,让“野鸡大学”再无可乘之机,再无“撒野之地”。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