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亚鹏
前几天,接到贵州日报付松兄弟的电话,说他已到《法制生活报》,为纪念《法制生活报》更名为《贵州法治报》,准备出一期特刊,约我写一写我与《法制生活报》的故事。
放下电话,我的思绪就一下子回到了30年前与《法制生活报》交往的点点滴滴。
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列兵的我参加了武警贵州总队二支队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时间不长,就一个星期,培训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介绍一下媒体的性质特点、用稿要求,还有就是让我们这些新兵学习新闻的“5个W”。
邀请的授课老师大多是贵州省和贵阳市主要新闻媒体的编辑老师。也就是在这个培训班上,我认识了当时来讲课的《法制生活报》的编辑孙华老师。
当时新闻媒体非常少,特别是都市类的媒体更是少之又少,贵阳市有一张《贵阳晚报》,像《法制生活报》就成为了市民争相购买的都市类报纸了。当时这张报纸的影响力一点都不压于后来风行的各类都市类报纸。因此,贵州武警的各个部队都很重视《法制生活报》的订阅情况,新闻报道员也以能在这张报纸上刊发新闻稿件为荣。
培训班结束后,我在当兵练兵站岗放哨的业余时间,学着写一些“本报讯”,就到位于延安西路省高院的《法制生活报》去送稿投稿。那是只认识一位叫孙华的老师,孙老师后来担任报纸的主要负责人,对我更是关爱有加,这是后话了。当时孙老师接过我的手写新闻稿,一看是抗洪抢险方面的新闻,就很快编辑出来,第二天就在一版刊发了出来。记得当时,孙华老师还把编辑部的更多老师介绍给我认识,比如,陈咏竹、赵映、陈志友、钟云龙……等等,后来他们都成为了工作生活中的好老师好朋友,直到现在还保持着密切联系。
再后来,我从军校毕业,依然是《法制生活报》的作者和读者。这个时候的媒体环境已经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贵州都市报》一纸风行、如日中天,《贵州商报》已经创刊、势头正劲,当然也有一些报纸随着变化而淡出历史舞台。《贵州公安报》和《法制生活报》合并组建新的《法制生活报》,又过了数年,《法制生活报》并入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虽然几经变革,但我始终对这张报纸抱有深厚的感情。期间,凡是武警总队有重大活动或重要新闻也都是第一时间和《法制生活报》取得联系,得到支持,浓墨重彩给予报道。
2015年,转业到省委宣传部后,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时间次数频率更多,大报小报,广播电视,期刊杂志等,但对《法制生活报》的感情有增无减,甚至每期报纸都要翻看一遍。现在我又从事另外一个行业,虽然都同属于一个大宣传的范围之内,但已经无暇更多的关注更多报纸了,只能抽空在移动端或PC端浏览一下《法制生活报》,依然感到亲切,感到温暖。
记得很早以前,我也写过一篇关于武警官兵与《法制生活报》的故事,当时说的是:《法制生活报》,武警官兵的良师益友!今天我还要说,不管名称如何更改,但这张报纸依然为我所爱!
写下这么多文字,我想表达的是,或许那个时候,报社的老师们不经意间的一个鼓励,随手编发的一篇稿件或简讯,就成为我孜孜不倦、奋发进取的动力。也正是在《法制生活报》各位师长的关心下,我才走上新闻宣传之路,能有更多机会和时间为贵州为武警部队建设发展做好宣传工作,尽我一份力量。
(作者系贵州出版集团编委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