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说法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交流
标题导航
高考录取骗局如何破?
以案释法
媒体评论
谨防高考录取诈骗须耳聪目明
提高警惕性 织密防骗网
莫因求学心切掉入招生陷阱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因求学心切掉入招生陷阱
■ 孔德淇
花钱进名校、内部有指标、捐款免试入学……随着高考录取序幕开启,部分非正规机构及不法分子借机“圈钱”甚至实施诈骗,频频“蹭热度”、设“陷阱”,话术手段花样翻新,扰乱社会秩序,使考生与家长遭受经济损失。
高考招生骗局年年有之。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改换面目示人,甚至披上人工智能的外衣,让人防不胜防。然而,虽然套路常新,但诈骗本质并未改变,依旧是利用考生及家长花钱走后门的心理弱点来非法牟利。
纵观已曝光的受骗案例,相当一部分事主是应届的落榜考生。适值这一群体因高考失利而迷茫无措时,诈骗团伙趁虚而入,兜售各种“改写命运”的所谓宝典。许多考生及其家长慌不择路,宁信其有,实则是孤注一掷。
近年来,高考招生的信息和规则透明化程度不断加深,招生录取已不再是神秘莫测的过程,而是阳光下主动接受监督,没有任何暗箱操作的空间。教育部也三令五申,一切非官方渠道发布的可以内部降低分数,以及缴纳报名费、手续费进行“补招”“补录”的招生办法均属子虚乌有。即便如此,仍有不少置身事内者,偏执于“花钱找门道好办事”“捡漏占便宜”等行事逻辑。说到底,就是对高考公平缺乏应有敬畏,最终导致自己坠入圈套,被不法分子割韭菜,却还不自知。
无可否认,寒窗苦读十余载,人人皆渴望蟾宫折桂。但高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无法决定未来走向。即使成绩不理想,也绝不意味着陷入人生谷底。相反,若不切实际,一心投机取巧、迷信旁门左道,大概率会一败再败、人财皆失。这也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在多方争取机会的同时,务必摆正心态、擦亮眼睛,树牢“分够了,不用花一分钱;分不够,花多少钱也没用”的观念,不要信谣传谣,更不要触碰法律边界。
有效防范和打击这一类骗局,离不开有关单位部门把握高考节点,加大违法监测和惩处力度,以快速反应、精准打击、全力追赃,及时斩断不法分子利用通信工具、网络平台等开展高考诈骗的渠道,但关键是要与时俱进,多渠道、多方面向考生和家长普及高考招生诈骗的新手段、新特点及预防措施,加强有关法规政策宣贯,让考生和家长普遍认识到高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严肃性,知晓考试和录取环节的规则与流程,时刻牢记上大学必须通过正规程序,打消走“歪门邪道”、搞“钱学交易”的侥幸心理,以“不变应万骗”。
当下,不少地方法院以案释法,警示考生和家长花钱改成绩、买“大学内部名额”不仅上当入坑,还面临着身陷囹圄的风险,是一个万不可行的下下之策。一些学校将防诈骗教育作为毕业前的“最后一课”,提升学生对形形色色高考骗局的认知。
实际情况表明,无论诈骗手段如何翻新,社会各界多措并举、共同防范,形成合力共治的局面,高考招生骗局便难以得逞。作为考生家长,要时刻牢记两个“不轻信”,一是不轻信非官方的高校招生信息;二是不轻信来源不明的收费转账要求,不断增强防骗抵抗力。同时,教育部门、公安机关也应当积极受理对相关诈骗,特别是新诈骗套路的举报,及时查处并通报案情,为考生和家长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招生环境。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