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说法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交流
标题导航
高考录取骗局如何破?
以案释法
媒体评论
谨防高考录取诈骗须耳聪目明
提高警惕性 织密防骗网
莫因求学心切掉入招生陷阱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高警惕性 织密防骗网
■ 江德斌
高考是大事,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成长。在高考录取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进行各种招生诈骗,给考生和家长带来很大的损失和伤害。骗子的“套路”很多,诸如“有内部关系”,有门路搞到名校的保送名额;“以学生名义向校方捐款可以额外加分”;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骗取学杂费;以提前发放助学金为由骗钱等等。学生和家长一旦上当受骗,将面临个人信息泄露、财产损失,还可能影响招录,错失入学机会。
破除高考录取骗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法律、信息透明度、防范意识、技术手段和社会监督等多个方面入手,织密“防招生诈骗”网络,进而形成合力,全面保障每个考生的合法权益,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招生诈骗触犯相关法律,属于违法行为,需要依法严厉打击。招生诈骗的环节多,花样不断翻新,骗子主要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考生个人敏感信息,进而实施诈骗。可将招生诈骗纳入反电诈之列,加强网络信息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盗取、倒卖考生信息行为,形成威慑力,强化信息保护工作,堵住安全漏洞。同时,提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力度,开展防诈骗宣传教育活动,让公众了解招生诈骗的常见手段和危害,提高警惕性,增强法律意识。
由于考生和家长对招录程序不熟悉,容易轻信花言巧语,骗子则利用了信息不对称优势,将自己扮成“专家”,以获取受害者的信任。教育部门、高校等应该加强招录信息公开,让考生和家长对录取政策、流程、标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网站、报纸、电视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及时公开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录取结果等信息,让考生和家长对高校录取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优化招录信息查询平台,赋予考生免费查询资格,及时更新相关信息数据,方便考生和家长查询。加强高考招录宣传,让考生和家长了解录取流程和政策,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防人之心不可无,高考涉及到亿万家庭切身利益,考生和家长应该提高防范意识,不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所迷惑,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避免上当受骗。毕竟,高考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正规考试,经过持续多年的规范治理,高考已经形成严格的考试规则和招录标准,受到各方的严密监督,想做手脚的难度极大。因此,考生和家长不要轻信虚假广告和承诺,不要迷信“内部关系”,应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招生信息,合法途径报考;在找机构付费获取报考推荐咨询信息时,要认真审核合同和协议,不要轻易签字;保持高度警惕性,保护个人信息,避免泄露个人隐私。
再者防范招生诈骗,需要增强技术手段,让骗术无处遁形。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招录信息实施安全加密,防止被窃取、篡改。可以建立防伪系统,采用防伪标签、短信验证码等技术手段,加强信息的安全性和验证便捷性。加强网络监管,防范网络诈骗和攻击,监控可疑电话和短信、网络信息等,利用AI技术筛查诈骗信息,及时对考生和家长进行反诈预警,以降低诈骗的成功概率。
招生诈骗涉及到多个环节、流程,其最终目的是骗取钱财,并顺利将资金转移走。所以,要加强金融监管,金融机构可与警方合作,对考生和家长的银行账户实施预警制监管,对大额资金变化采取预警处置,提醒用户资金流向的合法途径,不要被骗子忽悠了。如果确认属于招生诈骗,则第一时间冻结账户和资金,防范骗子提钱跑路。
高考招录需公正、公平、公开,让考生享有平等的报考权利。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监督,可以建立监督机制,让公众参与监督,加强媒体监督,对招生录取工作进行监督和报道,加强透明度和公正性。建立举报投诉机制,鼓励公众及时举报招生诈骗和违法行为。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