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禁止未成年人打赏,红线要成“高压线”
  ■ 戴先任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并向各类网民群体渗透;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51亿,成为网络视听第二大应用。最新的行业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已有超1.5亿网络直播账号、超10亿内容创作者账号、近2000亿元市场营收。且网络直播用户群体越来越庞大,打赏主播的付费用户也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高,打赏收入成直播平台、主播盈利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此同时,由此引发的纠纷也越来越多。
  给直播平台、主播带来丰厚收益的打赏行为,因没能得到有效规范,从而衍生了不少乱象,较为常见的就是未成年人打赏乱象。不少未成年人冲动之下给主播“打赏”巨款,将父母血汗钱全部“打赏”给网红主播的事例也是比比皆是。诸如有“9岁女童打赏主播花光家里10万彩礼”“初二学生70天打赏网络主播158万”“16岁女孩打赏主播,55万家当挥霍一空”……类似事件屡见不鲜。
  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与认知能力欠缺,各种网络直播的付费内容极具吸引力,支付方式又便捷,对他们没有阻碍。而为了获得更多打赏,各平台主播也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刺激、诱导网友打赏。一些成年人面对主播施展的这些刺激手段也容易“把持不住”,进行激情打赏、高额打赏等非理性消费,何况是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网络直播平台“打赏”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禁止他们“打赏”,符合他们的心智能力,是必要之举。不能让未成年人成了被网络主播渔利或“围猎”的对象。
  早在2020年,国家广电总局就下发相关通知,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未成年用户不能打赏。通知下发后,未成年人给主播“打赏”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并没有绝迹。如一些未成年人偷偷用父母等成年人账号登录,给主播打赏,一些网络平台还阳奉阴违,在防沉迷系统建设方面不积极,甚至故意留下可以随意破解的漏洞……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让未成年人“打赏”乱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未成年用户不能进行直播打赏,要落到实处。遏制未成年人“打赏”乱象,关键要落实“青少年模式”。通过综合施策,严抓落实,比如对于不能严格落实“未成年用户不能打赏”禁令的直播平台,要依规进行惩治,提高他们违规成本,让他们得不偿失,才能倒逼他们履行好管理责任,有效防范未成年人直播打赏。
  再者,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应有之义,是遏制未成年人“打赏”乱象的治根之策,也是规范直播行业的必要之举。“未成年用户不能打赏”,划定未成年人网上行为边界,平台、家长、教育部门等相关部门,都要为此尽力尽责、守土有责。比如平台要加强管理,学校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素养教育,家长与学校都要引导与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家长还要加强对钱财的管理,防范孩子使用自己的银行卡、支付宝等进行非理性消费等。
  通过严抓落实,给“未成年用户不能打赏”的红线通上“高压电”,让红线变成“高压线”,疏堵结合,形成各方合力,让未成年人禁止打赏的“禁令”落到实处。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