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如何让未成年人远离“盲盒陷阱”?
漫画/李昂

  盲盒,不少年轻人都对它情有独钟。作为一种新兴业态,近两年,盲盒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中。对于消费者而言,盲盒的魅力在于,盒里物品不确定,增加了消费的新鲜性、刺激性。然而,个别商家利用盲盒销售“售出不退不换”的规则“清库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中消协官网曾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勿盲目购买。
  值得一提的是,在盲盒消费风潮下,许多中小学校周边店铺里出现盲盒销售盛行的现象。盲盒产品涵盖文具、玩具、卡片等各种类型,而且还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喜好设计,让孩子们喜欢上盲盒,有的学生甚至对开盲盒痴迷上瘾,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产生极大影响。这一现象让一些家长和老师十分担忧,引发了社会各界热议。
   网友热议
  @清晨的露水:文具是孩子用来学习的日常用品,属于刚需消费,价格本不高,但被商家套上盒子,变成盲盒之后,立刻“改头换面”,价格就能翻上数倍,乃至于数十倍之多。比如一只普通的中性笔,换上文具盲盒包装,售价翻了6倍。买盲盒就像拆礼物一样新奇,学生一不小心就会买上瘾。一些中小学生痴迷“文具盲盒”,把零花钱、压岁钱都用光,甚至有学生将吃饭钱都省下来,花费数百元、数千元,就为抽中所谓的隐藏款、限定款文具,变相增加了家庭负担,得好好治理。
  @华安花草:随着不断崛起的盲盒“陷阱”,未成年人要节制消费、避免成瘾是一项主要任务。但是,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市场也是消除盲盒“陷阱”任务的重中之重,对交易不透明以及各类违规炒作,需及时清理打击,保证这一新兴行业能够良性运转。
   媒体评论
  《中国青年报》:盲盒陷阱的出现是商家利用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尚未成熟,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容易产生对未知事物不确定性的追逐好奇心理而进行的商业行为。
  长期购买盲盒会容易形成“行为成瘾”,常常沉溺于此,可能会造成攀比、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心理,荒废学业,影响正常生活。 基于这些,为了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盲盒消费,在同学之间形成攀比炫耀之风,使未成年人权益受到损害,建议在购买盲盒时,家长应引导孩子结合经济能力、消费需求等量力而行,不要过分沉迷,避免成瘾。
  《北京青年报》:“盲盒”具有不确定性和神秘性,未成年人需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合理消费,切勿盲目跟风。购买时,多注意查看生产厂家、质量合格证等重要信息,避免购买“三无”产品。作为家长,要深刻认识购买盲盒的危害性和紧迫性,正确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远离“三无盲盒”;作为经营者,更要提升其依法经营意识和法律意识,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追求短期暴利,忽视长远发展。
  (本报综合报道)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