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路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 ■记者 张睿
在贵阳市南明区岑家花园的树荫下,一块挂在墙上的代表值班表、一张印有“民意直通车”的二维码,以及几位正在与居民闲聊的人大代表,共同构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民主议事厅”。居民在散步、纳凉之余,就能顺手扫码提建议、面对面找代表。这是南明区新华路街道创新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的缩影,也是民主从庄严会场融入市井生活的生动写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在贵阳贵安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南明区新华路街道以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创新构建“1+7+N”工作体系,将民主从“制度设计”变为群众可感可知的“生活日常”。
阵地革新 民主走向“公园街巷”
“过去觉得民主在大会上,离我们很远。现在到公园散步,抬头就能看见代表信息,扫码就能提意见,感觉民主就在身边。”家住新华路街道的居民王阿姨,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新华路街道将人大代表联络站直接建在人气旺盛的岑家花园,并打造“民主体验小广场”,打破了传统民主实践的空间壁垒。
阵地建设不止于公园。在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青云路步行街,民主实践与商圈治理深度融合。街道打造“青云直上·民意直通”品牌,将代表联络室嵌入喧嚣的市集,专门收集商户经营难题和游客消费建议,让民主机制成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消费体验的“助推器”。
机制破壁 打造民意直通车
有了阵地,更需管用的机制。新华路街道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确保民意输入“无障碍”。
线上,“民意直通车二维码”覆盖全街道。居民发现路灯不亮、下水道堵塞等问题,随手一拍、扫码一传,建议直达后台,并承诺“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据统计,2024年以来,新华路街道通过此渠道共收集民意建议230余条,办结率高达98%,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线下,新华路街道推广以“提、议、决、办、评”为核心的“五步议事法”,将民主协商贯穿于社区事务全流程。在翠微巷10号院老旧小区改造中,正是通过多次民主议事,最终形成的改造方案才在成本、安全与美观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获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代表赋能 听民意解民忧
在民生领域,一桩桩关键小事的解决温暖人心。
人大代表是联通上下的关键桥梁。新华路街道通过民主议事和代表推动,在市南巷18号院建起了规范的公共晾晒区,解决了200余户居民的“晾晒难”。与此同时,困扰裕阳大厦居民多年的低频噪音问题,在人大代表的持续跟踪督办下,经过3轮降噪改造被彻底攻克。
民主实效 提升发展动能
在经济发展层面,民主实践催生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青云路步行街通过民主协商机制,在保留本土特色美食的同时,成功引入非遗、文创等新业态,活力持续迸发。来自街道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青云路步行街总销售额突破6.6亿元,同比增长25.82%;总客流量达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18.06%,单日客流峰值超过20万人次。民主与发展在这里实现了同频共振。
从公园里的“闲聊”到推动街区面貌更新的“良策”,新华路街道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旦扎根于基层的沃土,就能从抽象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具体的“治理效能”,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