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坝派出所民警在禁毒教育基地展台前向师生宣讲禁毒知识。 ■ 通讯员 文杰
11月4日上午,气温微凉,石阡县河坝镇禁毒宣传教育基地人声鼎沸——600余名中小学师生走进这个守护青春的“特殊课堂”,在派出所民警辅警的引领下,开启一场触动心灵的禁毒教育之旅。
识毒:擦亮双眼辨真伪
“同学们,这张色彩斑斓的‘邮票’、这瓶看似普通的‘矿泉水’,甚至这颗诱人的‘糖果’,都可能是毒品的伪装……”上午10时,在河坝镇禁毒宣传教育基地仿真毒品展区,石阡县公安局河坝派出所民警司权拿起一张彩色卡通贴纸模型,目光扫过学生们一张张稚嫩而专注的脸庞。
“警察叔叔,这些东西真的和商店里卖的一模一样,根本分不清!”河坝小学四年级学生安浩睿踮起脚尖,紧盯展区伪装成“奶茶粉”的毒品模型。
“正因如此,才更危险。”辅警林语接过话题,“犯罪分子故意用漂亮包装迷惑青少年。大家必须牢记三点:不碰陌生人给的零食饮料,不试不明成分的东西,不信‘一次不上瘾’的谎言。”
在法治教育区,司权向师生们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贵州省禁毒条例》等法律法规,系统介绍从传统毒品鸦片、海洛因到新型毒品依托咪酯的演变,重点剖析“笑气”“听话水”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
“吸毒不仅要强制隔离戒毒,还会成为人生污点——考学、就业、出行都会受限……”林语翻开《贵州省禁毒条例》第二十二条,用方言解读法律条款,“有人觉得吸毒是‘酷’,可是,你们看……”他指着展板上一张面部溃烂的吸毒者照片,“这是‘笑气’吸食者的真实样子,神经系统受损,25岁的人连筷子都握不住。”
互动环节,学生们接连提问,现场气氛活跃。司权、林语逐一解答,并设置情景模拟,帮助学生掌握应对方法。
针对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添加依托咪酯、合成大麻素等物质的“上头电子烟”,司权特别指出:“所谓‘上头电子烟’其实就是毒品,一定要警惕。”
初三学生安云艳提问后恍然大悟:“拒绝不需要复杂理由,勇敢说‘不’才最重要。”
这样的互动,让禁毒知识从文字条款转化为实际的自我保护能力。
拒毒:誓言铮铮抵毒害
“我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不忘耻辱,坚决与毒魔作斗争,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为国家禁毒事业作出应有贡献!”11时09分,司权的领誓声响彻基地,600余名师生齐声跟读,誓言铿锵,将活动推向高潮。
随即,学生们排队上前,郑重签订《拒绝毒品承诺书》。
“今天,警察叔叔教我认清了毒品的伪装,以后遇到陌生人给的零食,我一定坚决拒绝!”初一学生孙语一边低语,一边在承诺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记住今天写下的每一笔,这是你们人生的防毒屏障。将来若遇诱惑,就回想此刻的决心。”辅警曹鹏飞提高声音。
“我要把承诺书带回家,让全家一起参与禁毒!”初一学生唐鑫鑫语气坚定。
600余份承诺书,如同筑起的青春防线,凝聚起向毒品说“不”的共同意志。
禁毒:历史为鉴照前路
“1950年,新中国颁布第一道禁毒令……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实施。”展板上四个重要节点,勾勒出新中国禁毒斗争的坚定足迹。
“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日不能松懈。”接近正午,司权带领学生走过历史展区,讲述人民公安缉毒的真实案例,“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健康地成长。”
随后,民警辅警现场发放《禁毒知识手册》《防范毒品危害》等资料,鼓励学生向家人、亲友宣传禁毒知识,通过“小手拉大手”,实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宣传效果。
“沉浸式教育比传统课堂更让人震撼。派出所的宣讲,不仅是一次知识传递,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孩子们从历史中理解了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河坝中学副校长杨贵坦言,“特别是关于依托咪酯电子烟的案例,直接打破了青少年对‘电子烟无害’的误解。”
从基地内精心设置的识毒、防毒、拒毒板块,到民警辅警将禁毒历史与法律知识融为一体的讲解,再到推动“禁毒知识进课堂”的持续努力——石阡公安用专业与责任筑起禁毒防线。正如河坝派出所所长李钢所说:“禁毒战争需要公安机关冲锋在前,但最终的胜利根基,扎在青少年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