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视点
第06版:交安
第07版:法院周刊
第08版:教育周刊
标题导航
将苗歌侗调转化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图说新闻
数字浪潮激荡司法暖流
省司法厅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十四五”时期法治贵州建设成效
发行广告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黔东南州创新探索“民歌+”工作法
将苗歌侗调转化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法治日报》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邹光学
在贵州东南部的苗岭侗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根基,创新探索“民歌+”工作法,将悠扬的苗歌侗调转化为破解民族地区治理难题的“金钥匙”,为乡村治理注入独特民族文化活力。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歌的海洋”之美誉。长期以来,该地区深刻把握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语言文化特点。紧扣“八五”普法规划要求与民族区域自治法、非遗保护等相关政策,以民歌为载体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起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黔东南州以歌为媒破解普法难题,将司法行政工作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让法治宣传浸润苗乡侗寨。全州广泛征集素材、组建专业团队,累计创作普法民歌930余首,把宪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融入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非遗旋律中。
每逢传统节日、乡村集市,普法志愿者便通过民歌传唱、音视频播放等形式开展宣传。在西江千户苗寨,民法典内容伴着苗族歌舞流转,让游客在欣赏民俗的同时学习法律知识;州、县、乡三级联动组建寨佬、歌师、文艺队组成的巡演队伍,深入集镇村寨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更借助“村BA”“村超”“村T”“姑妈篮球赛”等重大文体赛事,让《侗歌声声唱给党》《文明看村赛》等歌曲响彻现场,将法治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在数字化传播领域,全州累计拍摄制作民歌普法短视频80余个、短剧10个、微电影5个,通过新媒体矩阵发布作品130余个,累计浏览量达300万人次、获赞60万次。州司法局在“黔东南法治宣传直播间”插播普法民歌短剧、文旅视频引流。同时,在省司法厅的领导下,联动省、州、县司法行政、网信和文体广电等部门,结合重大文体旅赛事邀请30多家媒体开展“E法黔行”系列网络普法活动,与观众互动竞答,单场活动流量超1.2亿计,让普法民歌传遍网络空间。
面向青少年群体,当地精心编制《黔东南州普法民歌汇编》,收录包含未成年人“六防”知识的山歌、苗歌、侗歌48首及快板民谣12首。同时摄制普法音频17个、视频13首在校园传唱,组建全州900支法治副校长服务团队3094人,通过法治民歌进校园等方式,广泛开展校园普法,让法治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民歌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普法宣传的广度上,更在矛盾纠纷化解的深度中彰显力量。黔东南州以“民歌+调解”治已病,促进民族大团结,构建和谐的基层社会。在“村”系列重大赛事现场,当地设立4个法律服务工作站,开展“法律进赛事”220余场次,广泛传唱普法民歌、展演普法舞蹈,解读法律法规强化服务。
针对民族矛盾纠纷,调解员巧用各民族喜爱的旋律,融入民族团结理念化解分歧。如榕江县仁里水族乡与乐里镇邻近两村,因山林土地纠纷僵持60年,调解员邀请两村歌师现场共唱调解民歌,缓和对立情绪促成和解;在肇兴侗寨等文旅景区,以“村歌”赛为载体融合非遗文化、文旅与治理,新编《侗歌声声唱给党》传递群众感恩之情,用歌声连接民族情感。
为提升普法质效,各县、乡、村“大喇叭”定期播放普法民歌与法治案例,以方言旋律或民族乡音让群众潜移默化学法。“调解室”里,调解员常先唱普法民歌营造氛围,再推进矛盾化解,在从江县某社区邻里噪音纠纷中,调解员在“民歌调解室”用侗族琵琶歌唱出“劝和曲”,引导双方冷静沟通、握手言和。
针对婚恋家庭矛盾,当地创作《邻居要和睦》《夫妻义务》《孝敬老人歌》等民歌,将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歌词,在调解中播放传唱,助力家庭邻里和睦。同时,司法行政机关联动监狱、公安等部门,在安置帮教体系中引入民歌环节,通过视频连线传唱《劝和守法歌》辅助改造,接回重点帮教对象时播放《回归新生歌》舒缓情绪,教学《安置帮扶暖人心》助其融入社会。
在社区矫正中,工作人员组织矫正对象学唱《守法新生路宽广》,预防再犯罪;在基层矛盾排查化解时,调解团队用《矛盾化解靠法治歌》拉近群众距离,在现场用民歌讲解案例原则,提升调解接受度,以歌止争成效明显。
为夯实治理根基,黔东南州还以“民歌+阵地”促和谐,打造法治文化新高地。在一些民族村寨的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等场所,专门设置宣传栏、展板,展示普法民歌词谱,借助“大喇叭”播放普法民歌视频,雷山县郞德镇南猛村法治文化广场的“民歌普法区”,成为当地群众学法、调解的热门打卡点。
当地融合民歌与新媒体,构建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等新媒体矩阵,持续发布普法民歌及演唱视频,扩大法治传播覆盖面。同时将民歌与文艺演出结合,组织专业及民间文艺队伍编排《法治苗乡侗寨行》等晚会,融合多种文艺形式宣传法律,开展民歌比赛、法治文艺汇演,让群众在文化熏陶中增强法治意识。
如今,“民歌+”工作法已成为黔东南乡村治理的典范,其经验得到各方肯定。2020年,全州探索创新的“双语”民歌普法调解模式,因其形式新颖、效果显著,获得了中央及省委的认可和批示表扬;2023年12月,全国人大调研组在台江县“村BA”现场调研“八五”普法中期评估时,《破镜重圆》《遵纪守法歌》等普法苗歌获好评;2025年2月,黎平侗族大歌宣传队在贵阳“全国网络普法行”启动仪式上演绎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歌》、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西江美丽・初心调解中心”民歌调解视频展演,获全国网友点赞。
下一步,黔东南州将深化“法治+普法+调解+文体旅”融合,积极推动工作经验纳入全州乡村治理规范,推动移风易俗倡导应用,持续巩固基层社会善治成效,让民歌成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和谐音符”。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