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法院周刊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区域
第08版:交安
标题导航
充电桩能否安装到底谁说了算?
无人机追踪犬齐出动 深山里寻回走失耕牛
黎平法院“模拟法庭”进校园
图说新闻
龙里法院为新媒体运营系上知识产权“安全带”
“人大+检察”联动监督的一次精准发力
分类广告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垃圾横流到碧水重现
“人大+检察”联动监督的一次精准发力
■记者 姚强 冉龙飞
“以前这条沟里全是塑料袋、烂菜叶,夏天臭得很,现在水清亮了,娃娃还能在边上看小鱼!”站在朗溪镇河西村的堰沟旁,村民王大爷指着潺潺流水,向回访的工作人员感慨道。这场从“垃圾横流”到“碧水重现”的转变,源于印江自治县“人大+检察”联动监督机制的一次精准发力。
故事要从2025年2 月底说起。印江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收到人大代表反馈,河西村一条堰沟被生活垃圾严重污染,浑浊水面上漂浮的废弃物顺着水流汇入印江河,不仅破坏村容,更威胁着母亲河的水生态。线索第一时间交办至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一场生态守护战随即打响。
3月4日,检察干警直奔河西村开展实地调查:沿着堰沟徒步排查,弯腰采集水样,逐户走访周边村民,很快锁定问题核心——部分居民长期随意倾倒垃圾,导致堰沟堵塞、水体变质。“这不仅影响环境,更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和印江河流域保护条例!”办案干警当即决定,以公益诉讼监督为抓手,推动问题根源解决。
很快,一份载明法律依据、整改要求的检察建议书送达朗溪镇人民政府。收到建议后,镇政府迅速成立由文明创建办、水务站、河西村“两委”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制定“清理+监管+宣教”三步整改方案:组织人员全面打捞堰沟垃圾、清理沿岸杂物;设立巡查岗定期值守,杜绝乱倒行为;更通过村广播循环播报、宣传栏张贴海报、村干部入户讲解等方式,把环保知识送到村民家门口,还将“禁止向沟渠倾倒垃圾”写入村规民约,让保护意识扎根人心。
整改效果如何?近日,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特意邀请人大代表共同开展“回头看”督查。当一行人再次来到河西村堰沟,曾经的“垃圾带”已不见踪影,清澈的水流顺着沟渠蜿蜒,岸边草木葱郁,周边村民纷纷点赞。“不仅解决了眼前的污染问题,更建立了长效保护机制,这才是真守护!”参与督查的人大代表评价道。
此次治水行动,是印江“人大监督+检察监督”联动机制的生动实践——人大聚焦代表关切、重点督办,检察发挥公益诉讼职能、依法监督,形成“发现问题—交办线索—调查取证—督促整改—回头督查”的监督闭环,既推动行政机关履职,更守住了生态底线。
下一步,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将继续深化这一联动模式,聚焦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保护大格局,用法治力量为美丽印江的绿水青山筑起坚实屏障。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