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记者 陈龙
不少网友留言称,近期,包括贵州在内的全国多地,有不少经营者打出“国补+省补+老板补贴”的方式,进行包括炒饭、水果、刀削面等类别的商品销售。针对这一现象,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希望职能部门能够重视相关问题,进一步加强规范引导的同时,严查严处类似违法违规问题。
随后,记者联系了贵州省市场监管局进行详细情况反馈。接报工作人员表示,相关问题该局此前已留意到,高度重视网友关切问题,将第一时间核查相关问题并及时反馈处置措施。
问题一:
商户使用的营销方式合法合规吗?
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经核查,网友反映的相关情况属实,存在部分商户借国家补贴政策搞不当营商活动的行为。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针对类似情形曾开展多次专项工作,上述工作均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广告监管司牵头。
问题二:
是否存在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的相关规定?
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经分析研判,炒饭、水果、刀削面等不属于“国补”“省补”范围的商品经营者,打着“国补”“省补”旗号搞不当营商活动是违法违规行为,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涉嫌虚假宣传或虚假广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商家所谓的“国补”“省补”并非真实存在的政府补贴行为,而是其自主的降价。这种表述虚构了商品优惠的来源和性质,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政府背书的行为,从而产生信任并做出购买决策,构成了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若商家通过店面实体广告、数字媒体广告等媒介发布虚假广告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九条规定,属于发布虚假广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处罚。
涉嫌价格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滥用政府名义,损害政府公信力。这种行为未经授权擅自使用国家机关的名义进行商业活动,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损害了政府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问题三:
针对类似问题应如何处置?消费者如何避免被误导?
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综上所述,任何不在“国家补贴”“省级补贴”范围内的商品,其经营者打着“国补”“省补”旗号搞不当营商活动是违法违规行为。尽管有部分网友认为这只是“调侃”和“博流量”,但从相关法律法规角度看,其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虚假关联政府权威来误导消费者,已经超出了合理营销创意的边界,触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红线,涉嫌虚假宣传、虚假广告、价格欺诈、损害政府公信力等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应予以制止和打击。
对此,贵州省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政府消费补贴通常由官方平台公开发放,有明确的领取和使用规则。消费者对于“政府补贴”存疑时,应主动通过政府官方网站、12345热线等渠道核实,注意保留促销宣传页面、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以备发生纠纷时维权使用。
同时,针对部分商户乱用“国补”“省补”的经营行为,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在加强后续严查严处的同时,也会与有关部门进行积极沟通,依法依规予以严厉打击,并鼓励社会公众在明确保留消费凭证和相关影像等证据后,及时拨打“12315”“12345”平台热线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