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让“钱的事儿”不再难办
——独山县金调委联动解纷的温情实践
  ■记者 罗翔
  深秋的独山,暖阳洒在农商银行的玻璃窗上,折射出柔和的光。养殖大户王大全攥着皱巴巴的贷款合同,站在独山县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独山县金调委”)的门口,眉头却比来时舒展了许多。
  就在半小时前,他还在为逾期的50万元贷款愁得直搓手,担心要闹到法院。而现在,独山县金调委专职调解员伍国芝和银行兼职调解员与农商银行商量,已经帮他拟定了延期还款方案,连司法确认的流程都提前帮他捋顺了。
  “原以为要跑断腿、吵红脸,没想到在这里喝着热茶就把事情办了!”王大全握着调解员的手,语气里满是感激。
  这温暖的一幕,正是独山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一委一站三员”联动解纷工作法破解金融纠纷难题的生动缩影。没有冰冷的法庭对峙和繁琐的诉讼流程,独山县把金融解纷的“窗口”搬到群众身边,用专业与温情,让“钱的事儿”不再难办,让民心与金融的距离越走越近。
   一委为核:把解纷关口移到纠纷源头
  走进独山县金调委的调解室,墙上“和为贵”的字画旁,贴着金融纠纷调解流程表,角落的饮水机旁摆着一次性纸杯。这里没有法庭的威严压迫,更像一个说理的“茶馆”。
  2022年11月,独山县在黔南州率先组建起这个“金融纠纷管家”,用“阵地、队伍、业务”三融合,把原本要到法院“终端解决”的纠纷,拉回了行业“前端化解”的赛道。
  阵地是“根”,独山县金调委把“总部”安在县农商银行,让当地银行、法院、司法局的资源在这里拧成一股绳。不用群众在多个部门间奔波,政法干部、律师、银行骨干在这里“抱团”办公,遇到跨领域的问题,工作人员“内部转”,群众“坐等着”。
  队伍是“魂”,返聘的法院退休干部懂法律,银行选派的兼职调解员懂业务,再加上5名信息联络员、5名司法确认引导员,这支“专业队”总能精准找到纠纷的“症结”。对王大全的贷款纠纷,伍国芝从法律层面讲清逾期后果,银行工作人员从政策里找到灵活还款的空间,很快就解开了双方的“心结”。
  业务融合则让解纷更省钱、省时。中国人民银行独山县支行牵头统筹,独山县人民法院、县司法局适时指导,把法律条款和金融知识揉碎了讲给群众听。自独山县金调委成立以来,累计为银行节省法律服务费用145万元,减少诉讼费垫支151万元;原本要走一两个月的诉讼流程,现在最快3天就能化解。
  “不是冷冰冰地套用条款,而是帮我们算‘明白账’‘省心账’。”这是许多来过金调委的群众最真切的感受。伍国芝说,在这里,解纷不是“判对错”,而是“找办法”。
  站点织网:让解纷触角连起街头巷尾
  “喂,是张调解员吗?我在广东打工,之前贷的5万元快到期了,不知道能不能缓一缓?”电话那头,在外务工青年黎明的声音带着焦虑。电话这头,贵阳银行独山支行金融解纷工作站的调解员,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一边安抚:“你别急,我这就帮你和银行沟通,咱们试试线上调解,不用特意跑回来。”
  这样的“隔空”解纷,在独山早已不是新鲜事。依托金调委这个主平台,独山县在农商银行、农业银行、富民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里,织起了一张“1+N”的解纷网——1个金调委统筹,N个工作站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这些站点像一个个微型解纷“窗口”,把“就近调、便捷调”的服务送到了街头巷尾。
  线下,该工作站的调解员会带着材料“上门调”。家住麻尾镇的刘阿姨行动不便,调解员就提着公文包跑到她家,坐在客厅的小板凳上,帮她理清和信用社的存款误会;线上,“电话调、微信调”让在外务工的群众不用来回奔波,去年有30多起纠纷,都是通过视频连线达成调解协议的。
  更贴心的是,这些站点还成了金融知识宣传站。
  2023年以来,调解员们带着宣传册,在集市、社区、学校开展了15场宣传活动,8000多名群众跟着学会了反电诈,懂得了征信的重要性。“以前总怕金融纠纷说不清,现在站点就在家门口,有疑问随时能问,心里踏实多了!”社区居民陈素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如今,这张“站点网”已受理金融纠纷700多件,成功调解600多件,86.6%的调解成功率背后,是2.85亿元纠纷标的不用走进法庭就有了圆满结果,是2000多万元到期贷款本息顺利收回,是5000多万元风险贷款得到压降。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卸下的重担,一家银行少去的牵挂。
  三员聚力:让单兵作战变成心手相牵
  “黎明的贷款逾期,主要是因为工程款没结,不是故意拖欠。”业务信息联络员拿着台账,跟专职调解员汇报。“那我跟法院对接下,看看能不能远程办司法确认,他在广东回来一趟不容易。”司法确认引导员紧接着补充。“我再跟银行申请下,看能不能减免点逾期利息,让他还款压力小些。”银行兼职调解员说。
  在独山县的金融解纷里,没有“单兵作战”,只有“三员接力”。专兼职调解员、业务信息联络员、司法确认引导员,这三支力量像齿轮一样咬合在一起,把“已病”“欲病”“未病”的金融风险一一化解在萌芽里。
  专兼职调解员是“排头兵”:退休法官伍国芝擅长从法律层面找突破口,银行工作人员熟悉信贷政策,两人搭档,既能帮群众讲清权利,也能帮银行守住底线。银行业务信息联络员是“连心桥”:他们懂业务、知客户,能第一时间摸清纠纷的来龙去脉,还能帮群众争取银行的灵活政策。司法确认引导员则是“定心丸”:他们打通了与法院的衔接通道,调解成功后能现场或远程办理司法确认,让协议有了“法律靠山”。在外务工的黎明,就是通过引导员的协调,用视频连线完成了司法确认,不用再花几千块路费赶回独山。
  93.65%的履行率,是对这支队伍最好的肯定。银行少了坏账的担忧,群众少了被起诉的焦虑,曾经可能剑拔弩张的借贷双方,在“三员”的协调下,多了理解与包容。就像独山县金调委墙上那句标语写的:解的是金融纠纷,暖的是百姓民心。
  暮色渐浓,独山县金调委的办公室里,伍国芝还在整理当天的调解台账,并计划和银行对接明天的调解方案。窗外的银行网点里,工作人员还在帮一位老人解答存款保险的问题。这些分散在各处的“光点”,连成了守护群众金融安全的“光带”。
  独山县的“一委一站三员”,让金融纠纷不再是冰冷的条款博弈,而是充满温情的沟通与体谅;让“诉前调解”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群众触手可及的便利。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指引下,独山县正用这样的实践,让金融的温度,一点点暖到每个需要的人心里,让钱的事儿再也成不了心里的“疙瘩”。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