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综治中心接待大厅。
安化街道联合德江拘留所做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
德江县综治中心召开婚恋纠纷专题研判会。
德江县全景图。 ■记者 冉龙飞 姚强
“真没想到,就跑了这一趟,我和前夫的矛盾竟彻底解决了!”家住德江县安化街道的彦女士,紧紧攥着德江县综治中心调解员冉隆清的手,眼眶泛红,话语里满是难掩的感激。
这样的温暖场景,如今在德江县综治中心已是日常。自推行“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机制以来,无论是邻里间的琐碎纠纷,还是牵扯多方利益的复杂经济矛盾,这个占地不足800平方米的“矛盾化解枢纽”,始终以“让群众少跑腿、让纠纷早平息”为承诺,为百姓排忧解难。
一案调解48小时 见证解纷“加速度”
33岁的彦女士与同龄的杭某曾是夫妻,两人育有一子。2022年4月27日,因婚后感情逐渐破裂,经德江县人民法院调解,二人办理了离婚手续。离婚后,双方仍“离婚不离家”共同生活,直至今年7月13日,一场围绕孩子抚养权的争执再次爆发。
“社区、街道办前后调解了几次,始终没个结果。”今年8月6日一早,带着满心无奈与一丝渺茫的希望,彦女士走进了德江县综治中心。
了解彦女士的纠纷症结与核心诉求后,调解员冉隆清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进行流程化解:当日上午,由德江县综治中心牵头,召集公安、妇联、司法局及相关街道负责人召开专题研判会,精准制定化解方案;下午,青龙街道综治中心联合青龙派出所先行介入,为彦女士开展心理疏导,并细致做好安全防范提示。
8月7日上午,安化街道调解员专程与杭某沟通:“你和彦女士曾是和睦夫妻,后来因家庭琐事频繁争吵导致感情破裂,你还多次对她实施家暴,才走到离婚这一步……”起初,杭某抵触情绪强烈,态度强硬地表示:“离婚时法院都把孩子判给我了,她凭什么来争?”
调解员并未急于反驳,而是从孩子的日常照料细节、长远教育规划、性格健康养成等实际问题切入,耐心分析孩子随母亲生活的便利性与长远益处。听到关乎孩子未来的真切考量,杭某的态度渐渐软化,抵触情绪也慢慢消解。
8月7日下午,青龙街道、玉水街道、青龙派出所等单位共同组织双方当面调解。最终,二人放下分歧、达成一致协议,这场持续多日的矛盾得以顺利化解。
“从提交申请到问题解决,还不到48小时,比我预想的快太多了!”彦女士由衷地感慨,这正是德江县综治中心“一站式”解纷服务高效运转、温情为民的最佳见证。
一体协同破壁垒 构建治理“共同体”
曾经群众遭遇矛盾纠纷,往往要在公安、法院、信访等部门间奔波。即便只是一件小事,也常常需要三五天才能得到回应或解决,部门壁垒成为民生诉求的“堵点”。
为及时高效化解群众矛盾,综治中心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首次提出推进县以下综治中心建设;2019年1月,《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首次以制度形式明确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综治中心的设立,推动其规范化发展;2023年10月,中办、国办发文部署强化县、乡镇(街道)两级综治中心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功能;2024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政法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以县级为重点加强综治中心建设,着力实现群众“最多跑一地”解纷目标。
如何打造“一个中枢”,将分散的解纷力量拧成“一股绳”?如何打破部门壁垒,让群众反映问题实现“只进一扇门”?德江县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此前,德江县已成立县级综治中心,初步整合了各部门解纷力量,但受办公场所等条件限制,与规范化建设要求仍有差距。
2025年5月,德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将对原县房产局交易中心闲置资源进行修缮改造,建成占地800平方米、共6层的县级综治中心。该中心区位便利,于6月30日正式搬迁入驻并启动实体化运行。
德江县综治中心是“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整合了调解组织、行政主管部门、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各方面解纷资源入驻协同工作,采用“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模式,提供从咨询、调解到仲裁、诉讼的全链条服务,直接处理全类型矛盾纠纷。目前,整合了信访接待、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劳动仲裁、心理咨询服务等6大中心,还科学设置10个专业窗口,包括2个综合受理窗口、2个信访窗口、2个诉讼服务窗口、2个轮驻部门窗口、1个公安窗口和1个司法窗口,并划分出调解区、服务区(涵盖公共法律服务、心理咨询服务、警调对接等功能室)、指挥调度区、办公区等功能区域。通过建立统一受理、首问负责、分流转办、协同联动、限时办理、回访反馈、研判预警的全流程工作机制,实行闭环管理,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真正实现群众反映、解决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以前群众要跑五六个部门,如今在一个大厅里就能把事儿办了。”德江县综治中心主任黄万年举例说道。今年3月,县城某小区20余户业主因物业公司服务滞后,正准备集体起诉。业主代表张女士到综治中心反映情况后,常驻的信访调解员第一时间安抚其情绪,轮驻的住建局工作人员迅速摸清物业公司运营状况,随叫随到的司法局律师则提供了免费法律咨询。最终通过“诉前调解”,物业公司认识到自身不足并承诺提升服务质量,成功避免了一场诉讼。
数据是成效最直接的印证,自运行以来,德江县综治中心通过省综治和网格化平台汇聚各类矛盾纠纷3296件,已化解3183件,化解率达96.57%。其中,涉婚恋家庭纠纷1076件,已化解1008件,化解率达93.68%,剩余67件正在稳控化解中;中心大厅累计接待群众61批85人次,用高效服务践行了“为民解纷”的初心。
一次调解数重回访 做好善治“大文章”
“一站式受理只是起点,案结事了才是关键。”矛盾纠纷化解绝不能“一调了之”,更需做好后续跟踪回访、教育宣传、源头预防的“后半篇文章”,构建矛盾纠纷从排查、登记、分办到处置、督办、回访闭环管理,形成“综治中心负责程序性推进、环节上统筹协调把控、办理部门负责实质性解决”格局,从根本上实现定分止争。最终构建“受理—调解—反馈—预防”的完整治理闭环,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治理升级。
2024年5月,村民李女士因丈夫意外离世,与婆家就30万元抚恤金分配产生争执。“婆婆说我是外姓人,只让我拿5万,剩下的要给她自己。”李女士带着刚满3岁的孩子,哭着向德江县综治中心求助。
受理诉求后,德江县综治中心迅速召集部门研究,妇联调解员第一时间介入,缓解李女士的悲痛与焦虑;司法部门的律师依据民法典,向婆家明确“配偶、子女、父母均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抚恤金应平均分配”的法律原则;
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后,该中心安排为期1个月的跟踪回访,每周派工作人员进村了解婆媳相处情况。回访中发现,虽已完成财产分配,婆媳间仍有隔阂。对此,该中心心理疏导室咨询师主动上门,为二人开展两次家庭心理辅导;同时帮李女士找了一份工作,让她拥有稳定收入。“现在我和婆婆相处得像母女,孩子也愿意喊奶奶了。”李女士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除了事中调解与事后回访,德江县综治中心更将工作重心前置,依托“矛盾纠纷大数据分析平台”筑牢风险预警防线。该平台按类型、区域、成因对受理纠纷分类统计,每月生成《矛盾纠纷风险预警报告》,精准推送至相关部门和乡镇。
“今年7月,平台显示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纠纷环比上升20%。”德江县综治中心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反馈给县人社局和住建局。两部门迅速联动开展“农民工工资专项排查”,提前为10多名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26万元,成功避免矛盾升级。
在此基础上,德江县构建了覆盖全县22个乡(镇、街道)及所有村(社区)的县乡村三级综治体系网络。各级调解员不仅及时调解已发生纠纷,还不定时走村入户,深入社区、企业、学校开展法律宣讲和隐患排查,发现苗头性问题立即上报并介入,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句好评多面锦旗 铸就百姓“安心牌”
“以前觉得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现在到综治中心,就像到了‘娘家’。”村民伍某的评价,道出了众多群众的心声。
去年12月,伍某的儿子在参加某户外拓展公司活动时受伤,经鉴定为十级伤残。双方就赔偿问题各执一词、僵持不下,伍某无奈之下找到德江县综治中心。
调解员罗丹、黄剑锋没有直接“评理”,而是先向伍某及家属普及户外运动的潜在风险与安全边界,让伍某意识到自己此前因情绪激动产生的过激行为不妥。随后,调解员又向拓展公司负责人普法:“经营户外拓展业务,必须以保障参与者安全为前提,且需按规定购买相应保险。”最终,双方达成和解——拓展公司给予合理赔偿,伍某承诺不再散布负面言论。
类似的故事在县、乡综治中心屡见不鲜。比如在青龙街道综治中心,70多岁的独居老人刘老太生病住院,两个儿子却都不愿承担护理责任:大儿子称母亲偏心,把多数家产给了弟弟;小儿子则认为母亲应由兄弟共同赡养,哥哥是在找借口推脱。调解员没有直接批评二人,而是从“孝”文化入手,讲述母亲养育子女的艰辛:“老人把你们拉扯大不容易,现在她老了、病了,需要的不只是钱,更是家人的陪伴。”一番话让兄弟俩红了脸,最终达成协议:两人轮流照顾母亲,每人每月支付200元赡养费,逢年过节还会一起陪母亲吃饭。
“综治中心好不好,群众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奖牌。”今年上半年,德江县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满意度实现双提升,县、乡综治中心已收到群众送来的多面锦旗。
如今走进德江县综治中心,“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标语格外醒目。依托该平台,广纳群众诉求,还开通了书记、县长信箱,确保群众诉求“有处说、有人管”。在这里,没有推诿扯皮,没有冷言冷语,只有耐心的倾听、专业的调解和贴心的服务。
“我们将继续完善‘一站式’服务模式,强化乡镇、村社综治中心解纷力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德江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陈启芳表示,当地将持续朝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迈进。
小中心,撑起大平安。德江县综治中心以“一站式受理,全链条解决”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为县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纷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