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调解利刃”快斩三年“欠薪链”
  ■ 记者 杨情丽
  “真没想到,拖了快三年的工钱,还能拿到手!”农民工小徐(化名)攥着刚刚到账的5007元工资,眼角笑出了褶子。几天前,他还在为这笔“陈年旧账”发愁;几天后,一场高效调解,就让“死结”变成了“活扣”。
  这一切,得益于铜仁市万山区人民法院引入的“调解优先、分层化解”工作机制。
  2023年2月,小徐跟着工头老罗(化名),在某建设集团承建的农产品流通项目工地做木工。活干完了,钱却没结清。五千多元工资,一拖就是近三年。
  今年7月,案件进入法院。没想到,案子没进审判庭,先进了调解室。
  调解员张著蓉接过卷宗,一眼就揪出了关键:“又是转包链条惹的祸!”她一边翻证据材料,一边摇头笑道,“这类案子,就像一团乱麻,得找到那个线头。”
  原来,该建设公司把工程分包给重庆某茂公司,某茂又转包给小勇(化名)和老罗。工资发不出,是因为缺乏一纸“委托支付函”——小勇怕出具委托函后自己的承包款没人管;某茂又说没委托函不敢打钱;某建设公司则表示“不是我不给,是流程卡住了”。
  “说白了,就是互相‘踢皮球’。”张著蓉心里明镜似的。
  她二话不说,拿起电话就开始“连环Call”。一边劝小勇:“老刘啊,工人的血汗钱可不能拖,您出具委托函,我们帮您协调承包款的事。”另一边又找某茂和建设公司沟通:“流程是死的,人是活的,农民工等不起呀!”
  那几天,她的微信响个不停,通话记录拉不到底。对方有时语气冲天,有时玩“消失”,她也不急不躁,该说法时说理,该谈心时唠嗑。“调解就像煮粥,火候到了,自然就稠了。”
  终于,她把三方请到“云端会议室”——小勇在工地用手机蹭网参会,某茂的经理在出差途中接入,建设公司的法务在办公室认真记录。一场“线上碰头”下来,委托函的事儿谈妥了。
  8月31日,小徐的账户收到工资。他说:“张调解员说话在理,办事靠谱。”
  张著蓉笑着说:“我们虽然不是法官,但一样要明法、通理、有公心。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在法律和人情之间找平衡点。”
  像这样的劳务纠纷,万山法院今年已成功调解47起,平均化解周期仅11天——比诉讼时长缩短近80%。这一切都源于“多元调解+司法确认”机制的全面推行。法官向前一步、调解员多做一点,群众就能早一点安心。
  “小切口”里有大民生。一张委托函,背后是法院从“判”到“调”的角色转变,是从“结案了事”到“事心双解”的审判理念之变。
  如今在万山法院,调解室比审判庭更“热闹”,调解协议和司法确认书成了“新流行”。群众愁眉苦脸地进来,眉开眼笑地离开——这一切,正在悄然成为常态。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