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乡村警务”托起山乡“稳稳的幸福”
民警向群众普法。

  ■ 记者 杨正海
  田畴似锦,屏立如画。在黔东南州的群山之间,锦屏县正书写着一份与众不同的“平安答卷”:“两抢”案件连续五年“零接报”,群众安全感高居黔东南州首位。
  这份安全感,并非源于简单的严控严防,而是一场深刻植根于乡村振兴沃土的警务模式变革。它巧妙地将现代科技与古老治理智慧相融合,让警务从“管理”走向“治理”,从“所里”走进“村里”,最终化为了苗村侗寨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日常图景,书写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锦屏样本”。
   从“所警”到“村警”的身份之变
  清晨,敦寨镇雷屯村。社区民警刘晓霞的日常巡逻,早已成为这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唤醒曲的一部分。从过去坐等警情的“所警”,到如今村民随叫随到的“村警”,变化的背后,是锦屏公安将警务服务深度嵌入村务的主动求变。
  “乡村振兴,离不开平安护航。”见证了村子从“名不见经传”到获“全国文明村镇”等一系列殊荣的敦寨镇雷屯村党支部书记龙淮远感触最深,“刘警官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这份“踏实”,源于制度的顶层设计。锦屏县推动2名民警任驻村第一书记,157名民警、职工包户进村,并创新建立“七联”机制,将警务神经末梢直接联通至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细胞。民警不再只是案件的处理者,更是矛盾的前端调解员、产业发展的安全顾问、村民身边的法治教员。警务与村务的融合,如同为乡村社会注入了强韧的稳定剂。
   智慧安防与村民自治的融合之治
  在隆里乡隆里所村,村民王丽对“住得安全舒心”的评价一半来自“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织就的“天罗地网”。锦屏县推进情指一体化,在农村关键点位高清监控全覆盖,利用信息化手段抓获嫌疑人占比超六成,破案时间缩短近半。科技,为平安筑起了精准高效的“硬屏障”。
  “有了‘新技术’,绝不能丢掉‘老传统’。”锦屏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李作维道出了长治久安的核心密码。
  而另一半的安全感,则来自浸润着乡风民俗的“软治理”。
  在隆里派出所华寨村警务室,一套独特的“劝和”机制闻名遐迩。在这里,经村民集体“捺手印”认可的《村民自治合约》具有强大约束力。一旦发生纠纷,由村中能人组成的“劝和组”便会出动,他们不穿警服,不带法条,而是带着“劝和炮”“劝和匾”“劝和饭”和悠扬的“劝和歌”上门。在充满温情与尊重的氛围中,许多剑拔弩张的矛盾悄然冰释。
  “硬屏障”与“软治理”的双轮驱动,让华寨村实现了无刑案、无吸毒、无安全事故,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村寨、幸福村寨。
  从“赶集警务”到“指尖警务”的服务之变
  服务,是警务工作的最终归宿。在锦屏,这种服务是“赶大集”式的接地气,也是“指尖上”的零距离。
  锦屏县公安局推行“民警赶集”制度,将交通安全宣传、反诈课堂,甚至摩托车驾考直接送到乡场。2024年以来,280余场“美丽乡村行”活动,让50余万群众受教育,乡村驾考服务1400余人,全县涉农用车、摩托车事故数分别同比大幅下降53%和32.47%。
  同时,“指尖警务”正联通千家万户。一个个警民微信服务群成了不下线的“警务站”。从业务咨询到安全防范,从紧急求助到诈骗劝阻,服务无时不在。今年以来,通过微信群及时劝阻电诈50余起,避免损失650万余元。一场风雨后,公路被倒伏枯木阻断,村民一个微信,民警迅速现身清理——这样的故事,已成为锦屏乡村的寻常风景。

  记者手记
  五年“零接报”,并非意味着零冲突、零风险,它彰显的是一种将矛盾化解于未萌、将风险消弭于无形的治理能力。锦屏的探索告诉我们,最高级的平安,是让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不到管理的存在,却又无时无刻不身处其护佑之中。它既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底板,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