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十二位银发老人的“薪”安
  ■记者 罗翔 通讯员 冉慧芳 张兴林
  深秋的风裹着几分凉意,10月14日的龙里县综治中心门口,12个蹒跚的身影格外惹眼。他们中最大的76岁,最小的也近60岁,鬓角的银丝沾着风尘,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欠条,那是75000元的辛苦钱,更是一群老人半年多的牵挂。当他们怯生生地向法院窗口问出:“姑娘,这里能帮我们要回工资吗?”一场关乎“夕阳红”权益的温暖守护就此展开。
  欠条里的无助与期盼
  “我们跟着夏老板种海花草,说好120块一天,可活干完了,钱却没影了。”罗奶奶坐下后说,声音里藏着难掩的委屈。
  时间倒回2023年4月,这是龙里县谷脚镇海花草长势最盛的时候,这12位老人放弃了在家安享晚年的清闲,顶着日晒雨淋钻进田间,弯腰除草、翻土、收割,每一滴汗水都盼着能换成贴补家用的生活费。
  可这份期盼,在2025年3月28日成了一张“空头支票”。雇主夏某某以经济困难为由,写下了合计75000元的欠条,却在之后的催要中屡屡推脱。“我们不知道去哪里说理,有人说综治中心能帮老百姓,我们就约着一起过来了。”63岁的陈爷爷叹了口气,布满老茧的手指反复摩挲着欠条上的字迹,那上面的数字,是他们弯腰无数次才攒下的辛苦钱,也是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
  彼时,愁云笼罩在每个老人脸上:他们怕欠条成了“废纸”,怕辛苦付出打了水漂。而龙里县综治中心法院窗口那声温柔的“我们帮您”,成了他们绝境里的第一缕光。
  温情调解破僵局
  “老人们来回跑一趟不容易,必须就地把问题解决好!”了解情况后,李法官没有让老人们多等,第一时间联动综治中心调解员张兴林、李长敏,一场“量身定制”的解纷行动迅速展开。
  一边是“急老人之所急”的细致。工作人员分成几组,蹲在老人身边,用方言耐心询问每天的务工情况,一笔一笔核对劳务天数,把原本模糊的“口头约定”,变成了清晰的“劳务事实清单”。“姑娘,我记得有一个月干了22天,是不是?”“爷爷您别急,我们对着日历慢慢算,保证不落下一天。”这样的对话,在综治中心的接待室里反复响起,原本紧张的气氛,渐渐被耐心与细致融化。
  另一边是“劝雇主明事理”的真诚。李法官主动联系雇主夏某某,把民法典、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中的法律条款,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实在话”,“夏师傅,12位老人都这么大年纪了,他们的钱是辛辛苦苦干出来的。要是闹到诉讼,您不仅要花钱,还要耗时间,划不来啊!”调解员也在一旁释法明理,既讲法律后果,也提老人的不易,“他们知道您有难处,愿意商量分期,您也要体谅他们的辛苦。”
  法理的标尺守住底线,情理的温度拉近距离。当夏某某终于点头同意调解时,老人们眼里泛起了光。他们没想到,原本以为没指望的事,竟然在综治中心里有了转机。
  一纸承诺温暖人心
  “调解协议签了,可老板要是反悔了怎么办?”签完字的陈爷爷还是忍不住小声问了一句。这句话,说出了所有老人的顾虑。他们怕“纸上的承诺”抵不过“事后的变卦”。
  李法官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她当即启动司法确认快速流程,对着调解协议逐条审核,确认双方是自愿达成一致,内容也符合法律规定。“爷爷您放心,这张司法确认书一出来,要是夏师傅不按期给钱,法院可以按规定直接强制执行……”话音刚落,工作人员就把打印好的司法确认书递到了老人手里。
  76岁的罗奶奶接过司法确认书,眼眶一下就红了:“不用跑法院,在这里就有人帮我们,这张纸一拿,我悬了大半年的心终于放下了!”陈爷爷也笑着点头:“本来还怕老板赖账,现在有了法律保障,心里踏实多了!”临走时,李法官还特意叮嘱夏某某:“老人们体谅您的难处,您也要记得按期给钱,别让他们再着急。”
  拿到司法确认书后,12位老人走出综治中心,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这起讨薪案的化解,是龙里县人民法院驻点机制“高效解纷”的一个缩影。当司法服务下沉到基层,当“调解+司法确认”无缝衔接,那些困扰群众的“小事”,都成了法治守护的“大事”。未来,龙里县人民法院还将继续优化流程,让专业的司法服务走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用法治的温度护航每一份平凡的期盼,守护基层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