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治出一个干净和美乡村
——我省以党建引领“两清两改两治理”重塑乡村肌理
  ■ 记者 张良胜
  “两清两改两治理,家家户户都参与;乱堆乱放到处脏,客人来了脸没光;改了厕所改厨圈,苍蝇蚊虫很少见;哪家污水到处淌,人人都把哪家讲……”近日,伴随孩子们的顺口溜,走进威宁自治县小海镇松山村潮水组,村道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窗明几净,菜园、花园间绿意葱茏,一幅清新宜人的美丽乡村景象映入眼帘。
  从蚊蝇滋生的旱厕到洁净卫生的新厕,从污水横流臭气冲天到清流潺潺鸟语花香,从印象中“灰头土脸”的故乡到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这是目前我省千万乡村在“两清两改两治理”推动之下的真实映射。
  近年来,我省以党建为引领,锚定“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将“两清两改两治理”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具体抓手,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完成改厕9.2万户、改圈9874个;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7.2%、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90.7%,更多乡村重现水清岸绿,群众幸福感大幅提升。
  增强基层战斗堡垒 在破解环境痼疾上靶向发力
  如何破解环境痼疾,啃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块“硬骨头”,共同营造干净、整洁、美丽的村庄环境?贵州在靶向上发力,吹响了“两清两改两治理”的冲锋号。
  我省将“两清两改两治理”写入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亲自专题研究,印发指导意见,带动各级党政“一把手”靠前指挥,层层落实责任。
  上下联动。各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单位协同配合,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协调机制,结合各地实际细化工作方案,将“两清两改两治理”项目纳入乡村建设项目库管理和任务清单优先实施。2025年,全省入库相关项目852个,任务清单中涉及投资7.9亿元。
  为确保政策精准落地,我省强化政治引领,组织200余名市县骨干开展专题培训,向全省1.8万名农村网格员推送宣传短信,向群众发放明白卡、倡议书,通过情景剧、民族歌谣走村串寨传唱,乡语乡音让群众一听就懂、一传就开。同时,创新采用暗访调研与季度专题片曝光相结合的方式,让问题无处遁形,整改及时有力。
  “两清两改两治理”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各村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干群合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让农村人居环境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夯实民生短板上提质增效
  “‘两清’清理乱堆乱放和残垣断壁,‘两改’改厕所、改畜禽养殖圈舍,‘两治理’就是重点治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这是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高台村党员干部拿着“明白单”走村入户,用方言土语向村民解读“两清两改两治理”政策的一幕。
  农村党员是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构建文明乡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和强大牵引力量。高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华松告诉记者:“汇川区通过把党员教育管理与积分管理工作有机融合,着力把党员队伍建设好、管理好,充分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乡村治理新气象。”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两清两改两治理”专项行动中,各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群众急难愁盼入手,引导农户把房前屋后收拾干净,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残垣断壁有序清理,祛除沉疴旧疾,重塑村容筋骨;统筹改造一批卫生厕所和养殖圈舍,逐步破解人畜混居、气味扰邻的难题,切实提升生活品质;推进生活污水和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态化治理,实现庭院整洁、村庄清洁。
  “两清两改两治理”,清掉的是陈年积弊,改出的是现代文明,治理出的是绿水青山,提升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与尊严。
  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以最贴近土地、最贴近人心的做法,采取“高墙变矮墙”、绘图存档、登记备案等方式,消除群众对残垣断壁清理后的土地归属顾虑;运用村级“一张表”成果,分区分重点实现“问题厕所”精准排查整治;结合农业生产,探索推行单户、联户、集中和坡地等黑灰水协同处理技术,推广同位发酵、生物降解等畜禽圈舍改造模式,推进厕污共治,实现种养循环,重点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为美丽乡村擦亮底色。
  多方协同精准治理 在提升乡村颜值上系统施治
  “既得了实惠,又让寨子变漂亮,划算!”近日,贵阳市开阳县南江乡苗寨村村民李大爷用打扫房前屋后的积分兑换了生活用品后感慨。
  目前,开阳县57个村实行积分制,发动2.2万户参与环境整治,开展清洁行动800余次。其中楠木渡镇通过“撤斗并桶”垃圾收运模式,年节约成本13万元,全县54个村探索建立了农村垃圾收费机制,群众自觉缴费51.2万元支持环保,实现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转变。
  “两清两改两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群众的“大合唱”。我省各地积极探索“积分制”“红黑榜”“卫生文明户评选”等方式,有效激发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村民从“被动配合”变为“主动谋划”,实现“干部带头干、群众真参与”的良性互动。
  “开始觉得麻烦,现在习惯了。你看,垃圾分好类,村里保洁员收走也方便,送到处理站还能变废为宝。”每天清晨,家住六盘水市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的李明芬都会将厨余垃圾倒入门口的绿色小桶,塑料瓶、废纸板则放入蓝色桶。
  毕节市大方县长石镇仲麦村村民彭佑祥感慨:“讲究卫生是家里传下来的老习惯,现在村里让我们带头监督,得把这份习惯传给更多人。你看,如今家家户户比着收拾院子,谁家要是扫得没人家干净,自己都觉得脸上挂不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民是主体。当村民开始主动为房前屋后的洁净而自豪,为登上“红榜”而努力,“两清两改两治理”便不再是一项冷冰冰的任务,而是化为了一场热气腾腾的美化家园运动,一个个更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正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