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印江团山村推行“寨管家+微治理”工作法
从“被动等办”到“主动服务”
美丽的团山村一角,村民在采茶。

  ■记者 姚强 冉龙飞
  “以前村里路坏了、水管漏了,得等村干部上门;现在‘路管家’‘水管家’天天在寨子里转,发现问题当天就能协调解决。”说起印江自治县新寨镇团山村的变化,村民王大爷竖着大拇指,言语里满是认可。
  这场从“被动等办”到“主动服务”的转变,源于团山村探索推行的“寨管家+微治理”工作法。如今,这里已形成“村寨事、大家议、共同干”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极具乡土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精挑细训定“管家” 建强治理微力量
  “选对人才能干好事。”团山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村建立“寨管家”选聘任制度,聚焦村民组长、“两代表一委员”、退休干部、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等群体,通过“两推一选”(村“两委”推荐、村民推荐、寨子群众大会推选)方式,推选出“环管家”“安管家”“水管家”“路管家”“文管家”五类专员,实现“专人专事、专事专管”。
  选好“管家”更要育强能力。该村建立镇村两级培训机制,将法律法规、调解技巧纳入必修内容,通过“三会一课”、法治讲堂、案例研讨、实地观摩等方式,实现村级月训、镇级半年训、派出所周周送法,全面提升“寨管家”履职能力。
  此外,还制定印发《新寨镇人民政府关于推行“寨管家”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施意见》,明确“寨管家”管政策宣传、管公共维护、管民意收集、管事件上报、管纠纷调解的“五管”职责,让治理触角直抵群众身边,昔日“村干部单打独斗”的局面,变成了“管家们分片包干”的高效场景。
   保障激励暖“管家” 激活资源聚合力
  “有阵地、有经费、有奔头,干起活来才有劲。”这是“寨管家”们的共同感受。
  团山村按照“四个一”,即一块牌子、一套桌凳、一套制度、一个本子的标准设立“寨管家”工作室,规范履职场所。建立“财政为主、统筹为辅”的经费保障机制,按村户籍人口每人不少于2元标准将“寨管家”专项经费纳入镇级财政预算,同时鼓励集体经济投入、群众自筹与社会捐助,拓宽资金渠道。实施“以调定补”“业绩积分兑换”等激励机制,将工作实绩与物质奖励、精神荣誉挂钩,有效激发“寨管家”内生动力和工作热情。
  同时,将“寨管家”队伍作为培养村级后备力量的“蓄水池”和“练兵场”。建立业绩考核和动态评价机制,对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寨管家”,优先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重点培养。目前已有1名“寨管家”成为预备党员,2名纳入后备干部队伍,2名选拔为村干部。“从管家到村干部,这份认可比啥都珍贵。”一名“寨管家”信心满满地说。
  对生活有困难的“寨管家”,村里也不含糊,依托团山村村级劳务公司,开展“平安关爱”行动,对生活中遇到实际困难的“寨管家”,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措施,优先推荐就近就业或按比例分配公益性岗位等,实现安心服务与稳定增收的良性循环。
  闭环治理显实效 筑牢民生幸福线
  “王婶,您家院坝外的排水沟有点堵,我叫人来通下。”
  “李叔,秋收时别在路边堆秸秆,有火灾隐患。”
  ……
  每天清晨,“寨管家”们拿着本子穿梭在村寨里,用串门走访、歇凉聊天的“熟人方式”,排查环境卫生、安全生产等问题,把治理关口前移。
  依托“环管家”“安管家”“水管家”“路管家”“文管家”五支队伍,将巡查走访融入日常生活,围绕环境卫生、安全生产、人畜饮水、道路建设、乡风文明五个方面开展常态化排查。通过串门走访、歇凉聊天、院坝会议等方式,及时发现环境脏乱、道路破损、用水隐患、安全漏洞、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实现“微事不出组、小事不出寨”。
  针对发现的问题,由支部牵头,“寨管家”分类响应、快速处置。“环管家”组织整治环境卫生,“安管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水管家”协调解决饮水困难,“路管家”推动道路维护建设,“文管家”倡导文明新风、调解家庭纠纷。通过“长辈说理+邻里说情+村干说法”融合的方式,做到情理有温度、法理有力度、心理有深度,确保问题不积压、矛盾不升级。
  对已处置事项实行“驻村干部+寨管家+N”包保回访,动态跟踪,形成“发现—处置—反馈—巩固”治理闭环。对易反复、难根治的问题,由新寨镇综治中心统筹,联动多方力量开展专项整治,推动实现标本兼治、长效治理。目前,团山村“寨管家”推动各类问题化解成功率达98%,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多元共治谱新篇 和美团山可复制
  随着“寨管家+微治理”的深入推进,团山村迎来了华丽蝶变,推动乡村治理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从“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升级。
  村民从“被管理者”向“管理者”转变,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村寨治理共同体,奠定了村寨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建成茶叶加工厂2个,发展茶园8000余亩,年产茶青近15万公斤,年产值超7000万元,出口额达0.3亿元。建成“烟蔬”轮作基地1个,年产值200万余元。村级劳务公司带动就业3000余人,发放工资130万余元。
  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成污水管网主管2800余米、支管3000余米,沉沙井104个,泵站20立方米,完成房屋维修改造50余户、庭院美化40余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开展法治宣传、家风评选、“孝老爱亲模范”表扬等活动,传承中华美德。村民吴国权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村民柳仁容获评铜仁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如今的团山村,不仅绘就了“和美团山”新画卷,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经验。下一步,新寨镇将进一步推广这一模式,让“寨管家”成为乡村善治的“生力军”,让更多村寨实现“管得好、过得美、富得起”。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