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线树矛盾”难解?贵州已有解法
  ■记者 牟岚 通讯员 蒋妮娜 孙同庆
  在黔西南州兴仁市雨樟镇油茶林,农户杜中林忙着采摘油茶:“以前种松树挨着输电线路,砍了心疼、不砍担惊,现在换种油茶,年增收近万元,线路也安全。”这看似寻常的一幕,却是贵州破解“线树矛盾”的生动缩影。
  南网超高压公司天生桥局所辖贵州1974公里“西电东送”主通道,穿越深山密林的输电线路承担着全省近45%电力外送任务,“线树矛盾”曾是贵州电力安全与生态保护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天生桥局在省司法厅“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下,锚定《贵州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创新推出三种根治模式,用法治思维破解了这一全国性治理难题,在高山密林间守护“绿电通道”。
  换种模式:油茶林里结出“安全果”
  2025年4月,兴仁市雨樟镇迎来一个重要时刻——全省首个特殊走廊“林电共安线树和谐”省级换种示范区正式挂牌成立。
  这一创新实践源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相关条款的深入运用。天生桥局联合地方政府构建起“政府出政策、林业出技术、农户出劳力、企业出资购苗”的协同机制,引导沿线群众将易引发隐患的林木,替换为低矮经济作物。
  杜中林便是首批受益者。在他的6亩林地上,曾经挺拔的松树已被整齐的油茶树取代。“林业局上门教技术,天生桥局包购苗,去年收了160斤茶果,比种松树强多了。”杜中林说。
  截至2025年9月,全省累计换种2258亩,惠及1007户。更令人欣喜的是,换种区域森林火情下降82%,兴仁薏仁米入驻南网商城,安龙茶叶形成品牌效应,实现“线路安全、农户增收、生态向好”三重成效。
  隔离带防线:挡住山火守护万家灯火
  如果说换种是治本之策,那么防火隔离带则是关键时刻的“救命防线”。
  2024年2月,贵州多地突发山火,单日线路跳闸105条次。然而,天生桥局所辖线路零跳闸——支撑这一成绩的力量,正是那道绵延百里的“绿色长城”。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相关规定,天生桥局推动电力防护与森林防火工程一体化,建设20米至40米宽的物理阻隔带,配套2814套“空天地”监测设备。
  截至2025年9月,天生桥局已在省内输电通道下方完成102公里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有效阻止盘州市、望谟县等11起森林火灾的蔓延发展,有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省内送电安全。
  整改复耕:守住耕地红线与安全底线
  在兴义市清水河镇,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上演。
  过去,这里有72.2亩耕地违规种植高杆林木,既触碰耕地保护红线,又威胁线路安全。
  转机出现在政企联动执法之后。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天生桥局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开展拉网式排查,对违规林木依法清理,引导农户复耕,并耐心上门普法宣传。
  “一开始我们不理解,后来工作人员带着法条上门,还帮着规划种油茶,现在地里有收成,心里也踏实。”村民王某回忆道。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整改复耕+换种协同”模式让天生桥局线路树障、山火、运维成本“三下降”,年避能源损失近2亿元,成果获省能源局表扬及多项省部级奖励,为全国电力通道治理提供生动样板。
  “每一起案例都是一次普法实践。”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法治引领、政企联动、民生为本”的治理模式,既守牢了安全与生态底线,更让法治精神扎根基层。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