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贵州检察公益诉讼让传统村落焕发勃勃生机
  ■记者 罗华
  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间,757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如星辰般散落,这个数字占到了全国传统村落总量的9.3%,位居全国前列。它们承载着多彩的民族记忆,却也面临着岁月侵蚀的危机。近年来,贵州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为笔,以法治力量为墨,在青山苗寨、西江千户、肇兴侗寨等一个个古老村落中,绘就了一幅传统保护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的生动画卷,让千年乡愁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青山村蝶变:检察建议引发的乡村复苏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10月15日,走进息烽县青山苗族乡青山村,映入眼帘的是洁净的青石板路、修缮一新的百年老屋,以及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自豪笑容。
  “以前总觉得这些老房子破旧,现在才明白,这是我们最宝贵的文化根脉。”一位村民抚摸着修复后的木结构老宅感慨道。
  青山村传统村落的修缮改变,始于息烽县人民检察院启动的一场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当我们发现这些承载着苗族文化记忆的村落面临老建筑年久失修、消防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时,意识到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息烽县公益诉讼检察官表示。
  一份份精准的检察建议书发出,如同一把把钥匙,开启了传统村落的“修复模式”,让青山村从“摇摇欲坠”走向“干净青山”,重焕勃勃生机。
  个案到全域:司法智慧的全省实践
  青山村的成功实践,仅仅是贵州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守护传统村落的一个生动缩影。最新数据显示,全省75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其中黔东南州以415个位居榜首,铜仁市114个次之,安顺市和黔南州各78个紧随其后。面对我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保护重任,贵州检察系统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司法办案+跟进监督+法治宣传+综合治理”模式。
  “传统村落保护最难的是找到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点。”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深有感触,“我们在西江千户苗寨等古村落推动消防设施升级时,不仅要考虑保护效果,还要最大限度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在黔东南这样的传统村落密集区,保护任务尤为繁重。”
  在黔东南州,一场针对“瓷砖贴面”的专项监督让多个村落重现本色。当看到肇兴侗寨的鼓楼重新露出原本的木色,村民们都说,“这才是我们记忆中的乡愁。”而在岜沙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检察机关推动的活态保护方案,让古老的树葬文化、镰刀剃头等民俗得以完整传承。
  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省已立案办理相关公益诉讼案件数百件,超过90%的问题通过诉前检察建议得到解决,形成了保护与发展的强大合力。
  司法护乡愁:“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
  背后有山、山下有河、村头有井、四周有林,传统村落往往独具特色。“我们守住的不仅是老建筑,更是村落的灵魂,是那份珍贵的文化记忆。”黔东南州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道出了工作的深层意义。这种理念正在贵州的村寨生根发芽。
  在岜沙苗寨,检察建议推动的保护措施让村民们意识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在游客眼中就是独特的文化景观。如今,村民们自发组成护寨队,主动维护村容寨貌。同样,在肇兴侗寨,老人们自愿担任讲解员,向游客讲述每一座鼓楼背后的故事。
  “公益诉讼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法治文明。”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表示。随着《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的实施与检察公益诉讼的深入,这些千年村落正在法治的护航下焕发新生——既留住了最美乡愁,也让村民们在文化传承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从青山村到西江千户苗寨,从肇兴侗寨到岜沙苗寨,检察公益诉讼正以其独特的司法力量,让美丽乡愁在法治的土壤中生生不息,为多彩贵州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生动篇章。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