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黎平法院:多维普法构筑未成年人法治保护屏障
  ■ 记者 陈景雄
  日前,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的教室里,传来阵阵掌声。黎平县人民法院“法治副校长”正在给学生讲授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课:如何辨别网络陷阱?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一个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得孩子们频频点头。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黎平县人民法院立足司法职能,创新普法与保护模式,从思想引领、实践体验、案例警示、家校联动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将法治教育融入未成年人成长各环节,走进课堂、融入家庭、延伸社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搭建起坚实的保护网。
  以法治教育为魂 夯实思想根基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保护每个人的盾牌。”这句话,黎平县人民法院的干警们在普法课堂上总要重复几遍。
  为让青少年从思想源头理解法治内涵、树立法治观念,黎平县人民法院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开展“法治副校长进校园”“法院公众开放日”“模拟庭审”等活动,让法律教育从抽象走向鲜活、从灌输变为共鸣。
  课堂上,干警们不念条文、不讲空话,而是以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一则校园欺凌案件、一场网络诈骗陷阱,成了最生动的教材。互动问答、情景模拟、法治游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法律不仅约束不良行为,也是守护自身成长的“护身符”。
  据不完全统计,黎平县人民法院已连续举办多场校园普法活动,覆盖全县中小学。通过“看得见、听得懂、能记住”的宣讲形式,帮助青少年在思想上树立起权利与义务并重的法治观念。
  如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种子,正悄然在校园里发芽生长。
  以庭审实践育人 助力法治体验
  走进黎平县人民法院的少年模拟法庭,一场由学生出演的“校园欺凌案”正在进行。法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角色分明,程序严谨。庭审中,学生们全程沉浸在司法场景中,既体会法律威严,也理解规则意义。
  两年来,黎平县人民法院连续举办两届中学生模拟法庭大赛,并组织“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13场,累计旁听学生超过2万人次。活动中,法院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件,如因网络诱惑引发的盗窃案、校园冲突导致的伤害案等,通过角色扮演和庭审体验,让法律知识从书本走向现实。
  在“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中,黎平县人民法院还邀请师生旁听真实案件庭审,直观感受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司法程序,近距离接触司法实践。庭审结束后,法官结合案情进行现场普法讲解,剖析案件中未成年人权益受损的根源,解读相关法律条文,让学生在“零距离”接触中感受法治的威严与温度。
  沉浸式法治教育让青少年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被动听法”转变为“主动悟法”,法律知识更有温度,也增强了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
  以家校联动为要 共筑法治保护屏障
  “家庭教育不是家务事,也是法律事。”黎平县人民法院在家长课堂上反复强调这句话。家庭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道防线,法院依托家长会、社区宣讲会等平台,把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理念送进千家万户。
  在六塘冲、龙形街道等人口密集区域,黎平县人民法院挂牌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室”,将司法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干警结合家长在教育中常见的困惑,如孩子沉迷网络、亲子沟通不畅、行为管教缺乏尺度等,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演示等方式,确保家长准确理解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法定职责与义务,帮助家长厘清“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
  同时,法院还与学校、社区形成协作机制,共同开展“家庭教育+普法课堂”活动,推动家庭教育从“柔性引导”向“法治赋能”转变。
  如今,在“法院+学校+社区+家庭”多元联动机制下,黎平县逐步形成了未成年人保护合力。未来,黎平县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化“法院+”协同模式,拓宽普法渠道,创新教育形式,让法治精神融入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成长之路。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