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以“三维闭环”深耕基层治理
——平塘县法院通州法庭用司法温度筑牢和谐防线
  ■ 记者 罗翔 通讯员 赛珊
  人民法庭是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的“神经末梢”,更是化解矛盾、守护稳定的“前沿堡垒”。平塘县人民法院通州人民法庭始终锚定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方向,聚焦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痛点与难点,创新构建“源头预防筑底、先行调解提效、文化浸润固本”的三维治理闭环,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消弭于未诉,以司法智慧与为民初心为基层和谐稳定筑起坚实防线。
  源头预防筑根基 党建领航织密“未诉先防”治理网
  基层矛盾的化解,“防”胜于“治”。平塘县人民法院通州人民法庭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源头治理的“红色引擎”,以“党建+基层治理”模式深度融入地方“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综合治理体系,构建起“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三级联动治理网络。法官下沉辖区网格担任村居法治指导员,与村党支部、联户长同频共振,同时联动司法所、派出所、综治中心建立“信息共享、联合研判、现场指导”工作机制,从矛盾产生的源头入手,将调解力量前置到田间地头、村民院落。
  为提升基层“自我解纷”能力,法庭还立足群众需求,围绕民法典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常见民事纠纷处理技巧、调解通用方法等内容开设法律讲座,通过“理论+实操”的培训模式赋能基层调解员。2024年以来,该法庭联合司法所举办调解业务培训3次,12名人民调解员、群众代表走进法庭参与实训,线上线下委派调解成功案件达161件。正如一名调解员所说:“每一次培训都像‘及时春雨’,不仅让我们掌握了化解矛盾的实战本领,更通过法律知识的浸润,让‘依法调解’的意识扎根心底。”
  数据印证了源头预防的成效:2024年,法庭通过多部门联合调解化解涉农土地纠纷、邻里矛盾20余起;2025年至今,在参与指导的调解案件中,成功促成5件达成协议并出具法律文书,真正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先行调解提效能 便民解纷传递“法理相融”司法暖
  “法官,当事人只有周末下午有空,能不能帮忙做司法确认?”“没问题,下午3点我准时到。”这样的对话,是通州人民法庭推行“先行调解”机制的日常缩影。
  基层群众的纠纷往往“急、小、杂”,若按常规流程处理,易错过化解最佳时机。为此,通州人民法庭联合通州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综治办搭建“一站式”解纷平台,畅通与各村(社区)主任、网格员的联络渠道,同时推出“午间法庭”“夜间法庭”“周末法庭”等便民举措,让司法服务“随叫随到”。
  更关键的是,法庭创新实践“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将调解委员会的“柔性说理”与法庭的“司法保障”无缝衔接,既以法理为基明是非,又以情理为桥疏心结。2024年12月,通州镇村民刘某在陈某家就餐饮酒后留宿猝死,死者家属情绪激动,一场可能激化的纠纷一触即发。调委会第一时间联合法庭启动协同调解,采用“背对背”沟通方式,法官与调解员轮番释法、耐心疏导,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陈某当场向家属兑现款项,纠纷在短时间内圆满化解。
  文化浸润固根本 法治赋能焕发“乡土善治”新动能
  
基层治理的长远之策,在于让法治精神融入乡土文化。通州人民法庭跳出“就案办案”的局限,以“村规民约修订”和“法治文化传播”为抓手,推动法治与乡土传统的深度融合,为乡村善治注入持久动力。
  在村规民约修订中,该法庭采用“法官指导+村民共商”模式,确保村规民约既符合法律法规,又贴合村落实际。2024年11月,法庭联合通州镇派出所、调委会、司法所及中星村村“两委”、村民代表齐聚一堂,逐条研讨村规民约修订内容。
  从邻里互助条款到公共事务管理,从矛盾调解流程到奖惩机制,法官全程把关合法性,村民充分表达意愿。“法官参与为村规民约加了‘安全锁’,也让村民更懂法、更信法,基层治理有了‘硬支撑’。”中星村负责人聂尧卫感慨道。
  从源头预防的“未雨绸缪”,到先行调解的“雪中送炭”,再到文化浸润的“润物无声”,通州人民法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在法律框架内寻求矛盾化解的最优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平塘县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法庭将持续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提升调解质量与效率,让司法服务更便捷、更温暖,为筑牢基层和谐防线、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司法力量。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