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明白人”向未成年人宣传法律知识。 ■ 记者 姚强 冉龙飞
早上8点30分,德江县青龙街道桥头社区的民主议事厅内已热闹起来。“张阿姨,您反映的楼道灯维修问题,物业立即安排人员上门处理。”桥头社区网格员小李的话音刚落,在场居民纷纷点头赞许。
作为县城核心区域,桥头社区户籍人口达1.4万余人,常住人口超2万。如今,桥头社区让民主法治的阳光浸润每一户家庭,绘就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基层治理新画卷。
党建引领 激活治理红色引擎
“以前总觉得社区事务与自己无关,现在党员主动上门问需求,我们也打心底愿意参与。”居民王大爷的感慨,正是桥头社区党建引领治理的生动写照。
桥头社区将党建作为驱动治理的“红色引擎”,创新推行“党员1+X”服务模式,通过一名党员联系多户居民,把民主决策与依法治理的理念精准传递至居民家门口。
过去半年,桥头社区党组织活动开展得扎实高效:先后召开9次支委会、9次党小组会,举办的9次“主题党日”活动中5次融入法治元素,还召开3次党员大会、组织3次党课学习……
同时,桥头社区严格对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要求,常态化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引导党员系统学习党内准则条例,让党员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心骨”。
阵地升级 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以往咨询法律问题得跑很远,如今社区的公共法律服务室就能帮我解决难题。”刚办完法律援助咨询的居民刘女士笑着说道。为给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桥头社区对功能阵地进行全面提质升级。
步入桥头社区,优化后的党员活动室整洁明亮,升级后的党群服务中心暖意融融,新增的民主议事厅成为居民畅所欲言的平台,标准化法治宣传栏上,最新法律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桥头社区重点打造的大调解中心里,“法律明白人工作室”成功为居民化解诸多烦心事;改造后的农家书屋中,300余册法治书籍成了“抢手货”,累计借阅量超500次;公共法律服务室内,驻点法律顾问耐心解答居民疑问,已累计提供法律援助咨询8起、调解涉法纠纷12起、代拟法律文书15份。这些功能齐全的阵地,化身居民身边的“服务站”,让民主法治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网格服务 筑牢社区安全防线
“多亏了网格议事会,我和邻居的宅基地纠纷才得以顺利解决。”居民陈大哥满怀感激地说。桥头社区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为抓手,构建起“五个一”网格管理框架,让治理触角延伸至社区每一个角落。
同时,网格员常态化开展防贫预警“大排查”与“回头看”,依托“网格议事会”成功化解物业纠纷、邻里矛盾等各类矛盾37起,其中20起涉法纠纷均通过依法调解达成和解。针对特殊人群,桥头社区联合当地司法所开展法治教育帮扶,建立健全管理台账,全力保障社区稳定。
在反诈防邪等专项工作中,桥头社区累计召开专题会议4次以上,邀请民警、律师现场解读法律知识;开展交通安全劝导54次、消防安全排查42次,发放宣传册2000余份,实现辖区安全事故“零发生”,为居民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创新治理 打造治理特色样板
“每月开群众会、每月办民生实事,我们的诉求总能得到及时回应。”居民李大姐对社区的“双一”工作机制赞不绝口。桥头社区创新推出“双一”工作机制与“红色物业”模式,以民主和法治破解治理难题。
“双一”工作机制构建闭环管理体系,从征集民意到审议表决,每一步流程公开透明,还专门设立“回音墙”对群众诉求实行销号管理,法律顾问全程提供专业指导,让红白喜事管理等民生事项更加规范有序。
“红色物业”采用“1445”模式,以社区党支部为引领,将业委会组建纳入法治轨道,成功化解物业矛盾18起。
此外,桥头社区通过居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投入5万元入股强村富民公司、承办社区宴席点,并与企业开展合规合作,持续壮大集体经济。
共建共享 凝聚多元治理合力
“社区和学校联合举办的模拟法庭活动,让孩子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居民周女士开心地说。桥头社区积极联动辖区单位,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形成“共同驻守、共同建设”的良好治理格局。
社区常态化开展“党建+共建单位”系列服务活动,动员在职党员参与创卫与平安社区建设,节日期间走访慰问特殊群体;累计开展“民法典宣传月”“反电信网络诈骗”等法治宣传活动10余次,覆盖居民1万余人次,发放宣传品5000份。
在环境治理方面,桥头社区与商铺业主、居民签订结合《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门前三包”责任状,开展12次“十二乱”专项整治;通过“居民议事会”协商整治方案,向商铺业主宣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签订文明创建告知书,倡导文明经营,社区环境品质持续提升。
如今的桥头社区,民主法治理念已深度融入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桥头社区创新打造的工作模式的有力推动下,社区治理焕发新活力,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民主法治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