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百岁诉离终和解 法庭温情暖人心
  ■记者 罗翔 通讯员 陆黔闽
  秋日的阳光漫过平塘县人民法院“天眼”宁静区环境保护法庭的檐角,轻轻落在一位拄着木杖的老人肩头。年逾百岁的胡奶奶裹着素色外套,每走一步都需放缓节奏,可那双略显浑浊的眼睛里,却藏着一份让承办法官意外的执拗——她是来起诉离婚的。可当案卷被轻轻翻开,一段跨越十年的再婚相守故事,才慢慢显露出矛盾背后的温度。
  百岁诉离:藏着“牵挂”的矛盾
  胡奶奶与冯爷爷的缘分,始于十年前的一次偶然相遇。彼时两人都已年过九旬,各自经历过岁月的风雨,也都有自己的子女孙辈。相似的人生轨迹让他们走到一起,没有轰轰烈烈的仪式,却在柴米油盐里攒下了细碎的温暖:冯爷爷会记得胡奶奶爱吃软糕,每次赶集都绕路去买;胡奶奶会在冯爷爷腿疼时,坐在床边帮他揉膝盖。“那时候啊,他走路比我还利索,总说要陪我多晒几年太阳。”后来胡奶奶回忆起过往,眼角仍会泛起微光。
  矛盾的种子,是从胡奶奶想念罗甸县的子女开始发芽的。随着年岁渐长,她愈发牵挂远方的孩子和绕膝的孙辈,总想着回去住段日子,看看他们过得好不好。可冯爷爷习惯了平塘的生活,也担心老伴长途奔波身体吃不消,两人几次商量都没谈拢。话越说越急,争吵渐渐多了起来,气头上的胡奶奶竟生出了离婚的念头。她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自在地回到子女身边。
  “我不是不爱他,就是想看看孙子。”开庭前,胡奶奶拉着法官的手,声音带着颤音,眼底的委屈比离婚的决心更真切。法官看着眼前的老人,忽然明白:这起特殊的离婚案,从来不是“感情破裂”的终点,而是一位百岁老人对亲情的牵挂。
  温情调解:唤醒旧情的搭桥
  “家事无小事,更不能用冰冷的法条去‘切割’岁月里的情分。”承办法官没有急着开庭,而是把调解室变成了“拉家常”的地方。她先请冯爷爷坐下,轻声问:“大爷,您还记得第一次带胡奶奶去赶平塘的集市吗?她当时最喜欢看什么呀?”
  一句话让冯爷爷的眼眶软了下来。他絮絮叨叨地说起十年前的事:胡奶奶第一次看到集市上的芦笙表演,笑得像个孩子;两人在河边的石凳上晒太阳,胡奶奶说“这里的风比老家软”……说着说着,他转头看向角落里的胡奶奶,声音低了下来:“我不是不让她回去,就是怕她路上累,怕她去了就不回来了。”
  这边唤醒了旧情,法官又赶紧联系两位老人的子女。当胡奶奶的儿子和冯爷爷的女儿赶到法庭时,一见到父母,眼圈先红了:“我们平时忙,总以为爸妈身体好就不用操心,没想到他们心里这么委屈。”子女们围在老人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地承诺:“妈,以后我每月都开车来接您回罗甸住几天,再把爸也带上,咱们一家一起吃饭。”“爸,我每周都来给您俩送水果,陪您下棋。”
  子女的话像一股暖流,淌进了两位老人的心里。胡奶奶看着孩子们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身旁沉默的冯爷爷,嘴角慢慢松开了紧绷的弧度。她忽然明白,自己想要的不是离婚,而是“既能和老伴相守,又能常伴子女”的两全。
  撤诉相拥:执子之手的答案
  “法官同志,我不离婚了。”当胡奶奶主动说出这句话时,调解室里的空气仿佛都温柔了下来。她慢慢走到冯爷爷身边,冯爷爷立刻起身,习惯性地扶住她的胳膊。这个动作,他们重复了十年,早已刻进了彼此的本能。
  “以前是我急了,不该说离婚的话。”胡奶奶轻声道歉,冯爷爷连忙摇头:“是我不好,没好好听你的心思。以后你想去罗甸,我陪你一起去,咱们住几天再回来。”两位百岁老人的对话很轻,却比任何誓言都动人。阳光透过窗户,刚好落在他们相握的手上,那双手布满皱纹,却紧紧扣在一起,像握住了十年的岁月,也握住了往后的朝夕。
  离开法庭时,胡奶奶和冯爷爷走得很慢,冯爷爷一直扶着胡奶奶的腰。走到门口,胡奶奶忽然停下脚步,回头望向法官,反复说着“谢谢你啊”。没有华丽的辞藻,可那双眼睛里的感激,像秋日的暖阳,熨帖了所有人的心。法官站在原地,看着他们相携远去的背影。司法的力量,从来不止于“定分止争”,更在于用温情唤醒初心,守护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如今,平塘县人民法院的“温情调解”故事还在继续。那些走进法庭的家事纠纷,或许各有各的曲折,可法官们始终记得:每一份“家长里短”的背后,都藏着对“家”的眷恋。用耐心倾听,用温情化解,让司法不仅有守护公平的力度,更有拥抱岁月的温度。这便是对“家事无小事,调解暖人心”最好的诠释。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