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俊就物业纠纷开展巡回审判。
刘国俊在走访途中帮助村民抢收高粱。
刘国俊在田间普法。
刘国俊组织立案庭法官召开案件剖析会。 ■记者 龙立琼
初秋时节的清晨,一缕阳光照射在金沙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前面的小院里。小院里的一株石榴树枝繁叶茂,火红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石榴树深耕于此,开花结果,为法院带来一抹生机,一如刘国俊在金沙县人民法院向下扎根的17年。17年里,他成为了那个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裁判者。
在田间地头感悟别样法治
2008年12月,22岁的刘国俊走进金沙县人民法院,头顶的国徽照映出他坚毅的目光。这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坚定地选择了基层法院,并暗自下定决心:“我要在最贴近群众的地方明是非曲直,护公平正义,守一方安宁。”
分配到金沙县人民法院安底人民法庭的第一天,老法官递给他一本厚厚的卷宗,语重心长地说:“在基层办案,光懂法条不够,得先懂群众所想。”此后的一段时间,在法庭辖区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老一少两个身影。刘国俊跟在老法官身后,从走村入户送达法律文书,到蹲在村口整理卷宗材料,从开庭审理发现的每一个事实疑点,到纠纷现场的每一次勘验核查,他把“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当成座右铭,刻进了对法治的坚守中。
有一次,岚头镇高果村两名亲兄弟因土地相邻权争执不休,甚至当着法官的面大打出手。刘国俊看着卷宗里确凿的证据,不解地问老法官:“直接判不就完事了?”老法官却摇了摇头:“你看他们眼里的火气,判了案,但解不开心里的疙瘩,以后还是仇人。”这句话,多年后刘国俊准确领悟了其中的奥妙。
那几天,刘国俊跟着老法官往兄弟俩家里跑了三趟。第一趟,兄弟俩怒目而视不说话;第二趟,他们坐在院子里,脸上虽然带着怒气,却也耐心听完了法官分析的法理;第三趟,老法官请来族人,耐心说道:“亲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这点地能管多少钱?比得上几十年的兄弟情?”终于,在族人的劝解中,兄弟俩红着眼握了手。那一刻,刘国俊心领神悟,司法的最大价值,从来不是简单的一纸判决。
刘国俊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判决书上的法律适用再正确,也不如解开当事人的心结有意义。从那天起,‘案结事了’这四个字,就成了我工作的价值目标和追求。”
2011年,刘国俊离开安底人民法庭。临行前,他紧紧握着老法官的手,久久说不出话,只红着眼眶把整理好的“调解心得”笔记本递了过去,那里面记录着各种纠纷的调解方法,里面写着“遇到邻里纠纷先聊家常”“处理山林土地权属问题要带宗地图”“老人的诉求要耐心听三遍”“相邻权纠纷要到实地勘验”等。这是他向下扎根泥土收获的第一本心得,也是他今后一直运用的依法调解指南。
当好“小火车”的火车头
2016年4月,刘国俊带着丰富的办案经验,回到安底人民法庭担任负责人。彼时,安底人民法庭负责安底、长坝、茶园、木孔、岚头5个乡镇的司法服务,辖区群众纠纷多、小微企业多。案多人少是安底人民法庭面临的最大困境。
法庭就像一部列车,庭长得做优秀的火车头,才能提供高效的司法服务。于是,刘国俊连夜梳理工作流程,整理工作制度,第二天就拿出了工作任务明细表,每个人的职责都有明确安排。而且,他还有一个“特殊要求”,即每个人必须熟练全庭业务,确保“万一有人请假,其他人能立刻顶上去,不能让群众干等。”
从那天起,刘国俊成了法庭最忙碌的人。干警来汇报工作,他听完后一起分析难点并提出解决办法;当事人来咨询,他会搬来椅子,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抽象的法条讲得深入浅出;当事人对判决书存疑,他就耐心释法析理,直到其满意而归。
即便被庭务管理占去大量时间,刘国俊始终认真严谨地办理每一起案件。2013年以来,他办理案件2500余件,无冤假错案、无超审限案、无投诉上访案。
2020年,安底镇一家养猪场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支付饲料等货款10多万元,十几名农户诉至法庭。他了解情况后发现,这家养猪场此前经营状况良好,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刘国俊认为调解才是最优解:“既不让一纸判决压垮养猪场,也不让农户的血汗钱打水漂。”
那天,刘国俊从早上调解到下午,他在养猪场和各个农户之间来回奔走。他给养猪场负责人算“诚信账”:“现在欠的是货款,丢的是信誉,以后谁还敢跟你合作?”又给农户们算“长远账”:“给他一点时间,咱们能拿回全款;要是逼急了,养猪场垮了,大家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最终,双方达成和解,一方争取到了还款宽限期,一方吃下了“定心丸”。
勇探“无讼村”创建路
2021年,一篇关于创建全国首个“无讼村”的报道,让刘国俊眼前一亮。彼时的安底镇温泉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矛盾村”,村民法治意识淡薄,邻里纠纷不断,甚至因为村民多次上访被认为“基层党组织涣散”。村委会副主任侯守刚说,大家的日子过得很不舒心,鸡毛蒜皮的事都能吵上半天。
“要是能在温泉村搞‘无讼村’创建试点,说不定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刘国俊这个想法一提出,就有村干部反对:“温泉村纠纷太多,搞‘无讼’不现实。”但刘国俊没有放弃,他一次次找院领导汇报,找安底镇党委争取支持。
侯守刚记得,第一次开村民议事会,有村民强烈质疑:“法官这点子管用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刘国俊笑着说:“咱们先试试,要是不管用,我和大家一起再想办法。”
在刘国俊的大力推动下,金沙县首个“无讼村”创建试点在温泉村有序铺开。他借助村合作社的力量,邀请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五老”人员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还在村里设立了法官工作站,每周安排干警值班,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法律疑问,慢慢地,这里成了法庭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有一次,刘国俊到温泉村走访时,听到村委会会议室传来吵闹声、争执声。原来,李某流转该村52户村民土地用于种植果树,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未支付村民流转费。了解情况后,刘国俊第一时间与村干部商量,共同开展村民工作,引导村民走正确的法律维权途径,同时多次与李某沟通,耐心细致讲解相关法律,告知其不及时支付的法律责任。通过对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解和引导,最终这一涉及较多群众利益的纠纷成功破局,由李某在约定时间内支付52户村民土地流转费。之后,刘国俊指导温泉村人民调解员完善调解协议,并及时进行司法确认,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成讼”。调解协议生效后,李某逐步履约,法庭的工作得到了村民肯定。
“管用!太管用了!”如今提起法官工作站,温泉村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点赞。自2021年5月成功创建以来,该村接访群众220余人次,开展法治宣传40余次,矛盾纠纷发生率大幅下降,还先后荣获“全国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改革试验点”“全省文明村”“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侯守刚说:“现在我们村大家都在种植高粱,卖给各家酒厂,去年村民经营性收入有400多万元,即便有什么纠纷,村民都会主动找我们调解,几句话说开后,大家都要忙自己的事,不会再像以前为那些鸡毛蒜皮去打官司耽误时间。”
温泉村的成功,让刘国俊更加坚定了“抓前端,治未病”的决心。他把“无讼村”创建模式推广到老场村,在村里设立法官工作站,带领干警利用夜间开坝坝会,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增强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2018年5月的一天,老场村村民张某来到法庭立案窗口,怒气冲冲地说同村女青年李某骗了他共计6.5万余元,现在要求法庭找李某全额返还。如若不还,他喊道:“哪个都不要活了。”看着情绪激动万分的张某,刘国俊赶紧关切地问道:“小兄弟,是怎么回事嘛?说来我听听,你光生气解决不了问题嘛。”在刘国俊的安抚下,张某说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他与李某于2017年3月份确立恋爱关系后便赴浙江务工,二人主要通过视频联系,期间,张某向李某多次转账。2018年2月,张某回到老家后提出结婚,李某表示近三年内没有结婚打算,并在微信上拉黑了张某。
这种因恋爱引发的赠与合同纠纷在农村很常见,刘国俊深知背后藏着极高的“民转刑”隐患。他赶紧查看了两人的转账记录,双方最大的一笔转账为5万元,其余的均为“520”“1314”等特殊意义的小额转账。结合聊天记录、当事人陈述等情况,刘国俊与村干部找到李某了解情况,并和两人不断耐心沟通,讲法律、谈情理、道风俗,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由李某在2018年7月底之前返还5万元。这起可能引发“民转刑”案件的纠纷,最终化于无形、止于未发。
老场村村支书冯国凯笑着说:“刘庭长给我们讲,能不打官司就不打官司,不要因为一个官司结下几代仇,这话在理!”
做司法为民的践行者
2022年11月,刘国俊调到金沙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工作。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不让天平失衡的底气。”这是刘国俊领悟出来的道理。
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这是刘国俊提升履职能力的关键一招。
立案大厅是法院接待群众的第一个“窗口”,为了让群众享受到高效便捷的诉讼服务,刘国俊带领干警深入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在诉讼服务大厅完善便民利民设施,设立诉调对接窗口,联合金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打造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推广“两状”示范文本使用。为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他率先提出开设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对涉企案件优先立案。
在刘国俊的带领下,立案庭工作成效显著:案件比从2023年的1.53降至2024年的1.49,上诉率从12.98%降至11.76%,调解率从10.74%提升至27.30%,一审裁判被改判率从2.48%降至1.79%。他还推动金沙县平安办出台关于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专项行动方案,在金沙县综治中心设立诉讼服务窗口,助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他发出的一份司法建议书被省高院评为优秀司法建议。近年来,他先后荣获“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省民商事案件办理先进个人”“贵州省审判业务骨干”“全市法院系统个人三等功”等称号。
司法事业需要薪火相传,在繁忙的工作中,刘国俊始终耐心“传帮带”,大力培养后继人才,一如当年那位老法官对自己倾囊相授一样,他会定期组织干警召开发改案件分析会、典型案例剖析会等,把自己的办案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法官。
“刘庭长常告诉我们,办案不仅要讲法律解法结,更要有‘如我在诉’的情怀,耐心释法说理,解群众心结。”立案庭干警说。而这句话的所指正是多年前老法官对刘国俊的谆谆教诲。
“在基层,司法为民永无止境。我深知,手中的法槌千钧重,每一次落下,都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关乎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感知。未来之路,我将继续心怀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于细微处见真章,于纷繁中守初心,努力让审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检验,做好司法为民的践行者。”刘国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