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余庆中学师生把“田间地头”变成“科研课堂”
  ■ 通讯员 田玖明
  9月18日下午,课外活动课的铃声刚划破宁静的校园,余庆中学西北角的劳动研学基地便热闹了起来。2000余名师生与专家齐聚田间地头,共同开启“秋收知辛·秋研启耕季”劳动研学启动仪式。48块园圃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规整亮眼。纵横交错的田埂上,站满了朝气蓬勃的学生。不远处的空地,整整齐齐码满了铁锹、锄头等劳动工具。
  近年来,余庆中学以“劳动研学融科研,培育时代新青年”为核心理念,联动省市科研机构、高校与地方部门,构建起“实践+科研+文化”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复盘春研成果 点燃秋耕热情
  仪式现场,余庆中学劳动研学基地负责人、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杨松站在基地的标识牌前,正用详实数据复盘春季研学成果。
  “去年43个班级、86个小组、860余名同学,从3月翻土到6月采收,除草500余次、搭架300余根。”他举起学生绘制的向日葵生长曲线图,声音洪亮,“高一(2)班测辣椒密度、高二(20)班探索向日葵的向光性,42篇2000字以上研究报告,评选了16名‘优秀种植小能手’,这是大家用汗水种出的成绩!”台下掌声雷动,不少学生盯着展示的番茄种植手册,眼神里满是对秋季研学的期待。
  随后,学校领导与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骆衡博士团队一同为春季研学获奖学生颁发奖状。红色证书递到手中,获奖者笑容灿烂,台下同学纷纷鼓起热烈的掌声,欢呼声在田间久久回荡,为即将开启的秋耕注入满满动力。
  联动科研力量 搭建实践平台
  颁奖结束后,杨松当场宣读秋季研学实施方案,“地块已划分,农具已备齐,大家可自由选题!骆衡博士团队会现场指导,从选种到写报告,有问题随时可以咨询!”
  “同学们的春季成果,让我们看到了劳动与科学碰撞的火花!”骆衡博士接过话筒,指着规整的园圃说道,“这土里藏着植物生理学奥秘,我们团队会教各位师生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帮你们把‘田间问题’变成‘科研课题’!”话音刚落,掌声如潮,学生们迫不及待想开启科研探索之旅。
  余庆中学副校长毛永健进一步介绍学校的“硬核”规划:“我们已和贵州天然产物研究中心、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等单位牵手,建立了1个博士工作站,聘请骆衡博士任站长兼科学副校长,7位高校博士、科研骨干加入;学校还成立‘余庆中学青少年科学研究院’,聘请贵州民族大学夏五四教授当名誉院长,用‘名誉院长+专家顾问团+校务指导委员会+学生委员会’模式,搭起科学实践平台。”
  他透露,在骆衡博士团队支持下,学校已组建科研小组,九大学科老师积极参与,8位博士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师生围绕“劳动研学”开展课题研究,“要让劳动基地变成‘实践课堂’,把生物实验、数学统计、科学探究乃至文学搬进田间,让同学们在种庄稼、解难题中学知识、长本领。”
  融合多方资源 丰富研学内涵
  劳动研学的开展,离不开地方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余庆县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洪来到仪式现场,站在田埂间与学生交流:“劳动研学是科普教育的好载体!”他手持农业科普手册,向学生介绍,“县科协为大家准备了植物生长、土壤改良的科普资料,后续还会联合学校开展农业科技讲座,帮大家把书本里的科学知识,变成田间地头的实践本领。”
  余庆县文联主席袁星忠在谈及校园实践教育时,着重强调了文学与科学交融的独特价值。他希望大家既懂粮食珍贵,也能用科学思维探索、用文学笔触留存感悟,让科学与文学在田间共同生长。
  师生齐动耕耘 孕育成长希望
  启动仪式结束后,师生们拿起铁锹走进各自地块,翻土、平整土地,动作熟练。骆衡博士和团队成员走进学生中间,手把手教大家分辨土壤肥力,现场解答选种疑问。
  “春季我种了辣椒,秋季想研究萝卜生长!”高二学生李家富边翻土边说,“我想把萝卜每天的生长变化记下来,既做科学观察,也为写作积攒些素材。”
  “种向日葵的劳动研学让我们懂了成长需循序渐进,也学会担当。”高二(20)班王娇同学感慨道,“观察花盘朝向、记录生长数据,让我们学会用科学方法探索自然规律。”
  “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不仅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技能,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他们科学家精神。”余庆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启刚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劳动基地为根,让劳动教育扎根更深、走得更远。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