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法徽映童心 星光护成长
——罗甸县法院积极推动法治副校长实职化履职
  ■记者 罗翔 通讯员 熊登烛
  九月的罗甸,满城榕树,织成一片灵动的穹顶。在不远处的罗甸县特殊教育学校,罗甸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法治副校长杨富娜的两轮摩托车在校门口停下,她手里攥着打印好的案例手册,封面上画着简单的笑脸。这是她为“特殊”的孩子们准备的法治课教材。
  从2022年5月至今,罗甸县人民法院的法治副校长们带着温度与责任,把法律的阳光播撒进每一所联系的学校,在未成年人成长的路上,筑起一道坚实又温暖的“法治屏障”。
  择善而从:铸法治引航之基
  “要做孩子的引路人,先得有支靠得住的队伍。”2022年6月,罗甸县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徐登慧接过普法重任时,便把“选优配强”刻在了履职清单的首位。她知道,少年的法治教育不是“一阵风”,而是需要一群愿意沉下心的“播种人”。
  于是,2名经验丰富的院领导带头出征,18名从民庭、刑庭、执行局筛选出的员额法官紧随其后,组成一支带着“法徽重量”与“育人温度”的法治副校长队伍。他们中有人擅长用通俗语言拆解法条,有人熟悉未成年人心理。为了让这份守护不打折扣,罗甸县人民法院还会同罗甸县法治办、县教育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有人因工作调离,便立刻“退一补一”;有人履职成效不佳,便及时优化替换。三年间,4名法治副校长完成交接,13名新力量接力上岗,让这支队伍始终保持“满格”的活力。
  更贴心的是,在罗甸县,3所中学、1所特殊学校、1所专门学校、9所小学、2所幼儿园里,都建起了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法院领导联系全覆盖,律师资源常入驻,“一人宣讲,全员帮扶”的格局悄然成型。这里不再是单一的“课堂”,而是孩子能随时找到法治答案的“避风港”。
  破壁而行:育童心向法之芽
  “面对听力、语言有障碍的孩子,怎么把‘法律’讲进他们心里?”杨富娜初任特殊教育学校法治副校长时,曾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彷徨。但她很快明白,普法不该有“标准答案”,要打破“语言的墙”“形式的墙”,才能让法治种子在童心发芽。
  杨富娜开始学手语,把“防性侵”“防欺凌”画成漫画,用肢体动作演示“遇到危险要跑开”;法院的新媒体工作室也行动起来,抖音账号里,216条普法短视频像一盏盏小灯笼,照亮了1200万人次的屏幕。2025年推出的《如果,没有如果》,用情景剧讲透“拒绝校园霸凌、盗窃、聚众斗殴”的道理,5万次播放量背后,是无数孩子在评论区写下“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微信公众号上,141篇普法文章累计40万人次阅读,把“预防电信诈骗”“防溺水”的提醒融进家长和孩子的日常。
  更让人期待的,是正在建设的罗甸县边阳镇第二小学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00万元州级法院乡村振兴帮扶资金,正浇筑着“小法官体验区”“安全模拟舱”,预计2026年3月完工后,孩子们就能亲手敲一敲法槌,在“硬件设备+场景体验+互动学习”中,把“法治”从“听来的知识”变成“摸得着的快乐”。
  俯身而护:燃少年逐光之炬
  法治教育的真谛,从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俯身倾听后的共情。在罗甸的校园里,法治副校长们总在“蹲下来”。蹲到孩子的高度,用他们能懂的方式,点燃逐光的火炬。
  杨富娜的摩托车后备箱里,永远放着画着保护伞的小卡片,背面是她的电话。有孩子用手语问“有人碰我不舒服的地方怎么办”,她握住孩子的手,一字一句比出“跑开、告诉爸妈、找我”。后来孩子用纸条写下“你像妈妈”,这六个字成了她最珍贵的“勋章”。
  法治副校长谢永强则把庭审搬进了育新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法槌敲响时,100余名师生屏息凝视:涉“两卡”犯罪的公诉人举证、被告人陈述、法官宣判,真实的庭审现场成了最生动的课堂。课后,一个男生怯生生地说“帮表哥办过电话卡”,谢永强轻声引导他,让表哥注销,男生用力点头的瞬间,法治的种子已悄悄扎根。
  三年来,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开学季的“法治第一课”上,他们带着模拟法庭道具;“六一”儿童节的活动里,他们和孩子一起念防溺水口诀;国际禁毒日的宣讲台上,他们把毒品的危害讲得明明白白。100余场普法活动,1万余名师生家长受益,每一次驻足、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以法为盾”的守护。
  如今,罗甸的榕树叶又绿了一轮,法治副校长的摩托车还在校园间穿梭。他们知道,少年的成长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普法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日复一日地陪伴。未来,他们仍会带着法徽走进校园,做未成年人成长路上的“点灯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治的星光下,平安、快乐地长成参天大树,朝着阳光,勇毅前行。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