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一角。 ■通讯员 杨刚
从“陈规陋习”到“文明公约”的转变,从“人情债”到“文明风”,社会风气改变了,广大群众经济负担减轻了。
近年来,贵阳市开阳县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摒弃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培育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向陋习开刀 社会风气好起来 孟秋时节,漫步开阳的禾丰乡穿洞村,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精心绘制的主题墙画随处可见,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处处皆是惊喜。
回首以前的开阳农村,大操大办之风盛行,婚丧嫁娶、升学入伍、乔迁祝寿……凡事必摆宴席,且规模越来越大,菜品越来越奢华。办酒主人好面子,打肿脸充胖子,亲朋好友也不堪重负,礼金水涨船高,人情往来逐渐变味,成为农村群众的经济负担。
厚葬薄养现象依然存在。生前对老人不闻不问,甚至诸多不孝,待老人离世后却大办丧事,花高价钱打造豪华墓地,花圈祭品堆积如山,烟花火炮燃放震耳欲聋,以这种方式来尽孝,体现本末倒置行为,既浪费资源,也违背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过去我们这里,丧事办酒最少五天,有的要办八九天,说到底都是面子思想的困扰,很多时候,办酒的花费太高,吃酒的送不起。”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村民李明福说,“我以前吃过不少酒席,看到好多礼到人不到的情况,纯粹为了送礼而送礼,亲朋好友的感情都淡化了。”
面对这些沉疴痼疾,开阳县重拳出击,强化刚性约束举措,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在深入村组摸底调研,了解民情民意后,聚焦事关普通村民家庭“经济账”“幸福账”的核心问题,锚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任务目标高位推动、靶向发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革除陈规陋习,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如今,开阳县农村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转变,农村群众人情支出大幅度减少。婚丧宴席规模、菜品档次不再追求“面子”。子女们更加注重在老人生前尽孝,陪伴与关怀成为日常……
为新风护航 宜居环境靓起来
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开阳县136个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通过坝坝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共同商议,细化婚丧事宜办理内容,构建起移风易俗有章可依的框架制度,有序、有力、长效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地见效。
与此同时,开阳县将农村“治风”作为一项民生工作来抓,发挥村组干部、驻村干部、基层党员干部在农村“治风”工作中的作用,带头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通过有章法、接地气、有感召力的扎实工作,推动广大群众逐渐放下人情的“面子”,夯实内心的“里子”。
如今,在开阳以“两书一约一会两榜”为乡村基层治理重要法宝,“小切口”推动乡风文明“大变化”。村里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愈加浓厚,各村(社区)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迈进。
让文明扎根 文明新风树起来
坚持从小处发力,巧用文化之力,以“小切口”破解农村“治风”工作中的“大堵点”,除陋习树新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丰富宣传载体。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开阳县别出心裁,各村围绕农村“治风”创作小品、相声、山歌、短视频等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移风易俗从群众“耳旁风”变为“心中事”,为农村乡风文明营造浓厚的文明氛围。
融入文化活动。文化赋能是关键一招,开阳县将移风易俗融入文化活动,紧扣“我们的节日·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递文明新风,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精神文明氛围。同时,开阳县还依托宣讲载体,持续开展“硒乡新语·理论宣传二人讲”“村史村事征集主题采风”等文化活动,让群众尽享实惠,引领文明新风尚。
为幸福加码 群众生活好起来
倡导文明新风。开阳县久久为功推进移风易俗,弘扬社会文明风尚,围绕“整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重点工作,形成以村为单位的“两书一约一会两榜”自治工作法,改善城乡社会风气。
“移风易俗工作与群众福祉紧密相连,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细落小、入脑入心,贵在长期有效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开阳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吴尧如是说。
赋能乡村振兴。立足本地农文旅特色资源,以文明思想为基,以文明风尚为形,以示范典型为魂,解锁移风易俗新“密钥”,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如今,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苗寨村创新探索以“邻里互助簿”为载体,变“礼单簿”为“互助簿”,变“攀比风”为“互助风”,让民风更淳、乡愁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