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原告放弃索赔,被告主动拿出6000元致谢——
“荔即解”工作法让涉旅纠纷收获“最优解”
  ■记者 罗翔
  本该满载美景与欢笑返程的4位游客,却因一场“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停下了脚步。他们购买景区门票,却觉得游玩体验与宣传不符、保险服务不及预期,最终带着疑虑将景区告上法庭,请求“假一赔三”。
  9月12日,在荔波县人民法院,这场原本剑拔弩张的涉旅纠纷,没有走向对抗性的判决,反而在荔波县人民法院“荔即解”工作法的悉心调解下,化作一次企业与游客的真诚对话:原告放弃索赔,被告以6000元“奖励”致谢游客反馈。这桩特殊的调解案,像一缕暖阳,照见了法治护航旅游发展的坚实力量。
  共情为钥:解开游客心头的“落差结”
  “出来玩图的就是个舒心,现在觉得宣传和实际对不上,心里难免堵得慌。”调解室里,原告的话里满是对旅途的遗憾。承办法官接过案卷时,没有急于翻阅法条,而是先沉下心梳理双方前期沟通记录。法官发现,这起纠纷的核心,不是景区刻意“虚假宣传”,而是游客对高品质旅游的期待与景区快速发展中配套服务相对滞后的现实矛盾。
  “我特别理解你们的感受,花了钱、抽了时间,却没得到预期的体验,换谁都会失落。”法官的第一句话就卸下了游客的防备。没有站在“裁判者”的立场,而是当起了“倾听者”:听他们聊游玩时的细节,说发现保险问题时的担忧,谈对景区改进的期待。渐渐地,原告紧绷的眉头舒展开了:“其实我们也不是非要较真‘假一赔三’,就是想让景区知道问题,以后其他游客别再遇到同样的事。”
  这份共情,像一把温柔的钥匙,打开了游客心头的“疙瘩”。化解纠纷的第一步,从来不是讲法理,而是懂人心。只有先接住游客的情绪,才能让后续的调解走得更顺。
   法理融温:搭起企业与游客的“沟通桥”
  安抚好游客后,法官又转身与景区负责人交谈。“游客的反馈,其实是景区最好的‘改进指南’。”他没有一味指责,而是帮企业算清“长远账”:“荔波的旅游靠的是口碑,今天游客提出的问题,要是能及时改,不仅能留住更多人,还能打响品牌,可要是回避,反而会失去信任。”
  为了让双方真正换位思考,法官把调解室变成了“沟通场”:让游客说说对宣传内容、保险服务的具体期待,也让景区讲讲目前服务升级中遇到的困难。“我们确实在宣传细节上不够精准,保险险种的说明也没做到位,以后一定优化。”景区负责人的诚恳,让游客看在眼里,而游客“希望景区更好”的初衷,也让企业放下了抵触。
  法官还从法理层面耐心剖析:“‘假一赔三’适用于故意虚假宣传的情形,结合本案实际,更适合通过协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游客愿意提建议,企业愿意改进,这不就是最好的结果吗?”法理的清晰,配上人情的温度,像一座桥梁,让原本对立的双方,终于坐到了同一边。
  共赢为果:书写化解涉旅纠纷“荔波答卷”
  “要不这样,我们放弃‘假一赔三’的请求,希望景区能说到做到,把服务改好。”原告的主动让步,让调解出现转机。而景区负责人的回应,更让人惊喜:“太感谢你们的理解和建议了!我们不仅会按你们说的优化宣传、升级保险,还想给你们6000元作为‘感谢金’,不是赔偿,是谢谢你们帮我们发现问题。”
  当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时,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变成了握手言和的暖意。原告笑着说:“没想到最后是这样的结果,比拿到赔偿还开心,感觉我们真的帮到了景区。”景区负责人也表态:“以后会定期收集游客意见,不让这样的误会再发生。”
  这起纠纷的化解,正是荔波县人民法院“荔即解”工作法的生动缩影。它不追求“一判了之”的效率,而是追求“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如今,荔波县人民法院还在持续深化“荔即解”:加强旅游市场法律风险预警,把司法服务延伸到景区、民宿;通过类似的调解案例,引导更多企业重视游客体验,让法治成为荔波旅游的“软实力”。
  在荔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藏在法官耐心调解的话语里,藏在企业诚恳改进的行动中,更藏在“荔即解”工作法守护的每一段旅途中。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暖心事”,为荔波的绿水青山添上法治护航的亮丽色彩。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