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县人民法院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
龙里县人民法院干警走进龙里县第八幼儿园,为学生们讲授法治开学第一课。
9月4日,都匀法院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案件庭审现场“搬”进高校。 ■ 记者 罗翔
金秋九月的黔南,桂香漫过校园的白墙,操场上的笑声与教室里的专注交织成最动人的开学场景。
连日来,黔南法院的法官们带着别样的“课本”走进各个校园。这特殊的“课本”,不是厚重的法条,而是沉浸式的庭审、童趣的角色扮演、定制化的成长攻略。近两万名青少年在这场“法治开学礼”里,触摸到正义的模样,读懂了规则的温度,法治的种子在他们心底悄悄发芽。
沉浸式体验:让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现在开庭!”9月4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馆内,法槌声打破了3000名新生心里的寂静。没有模拟,没有剧本,都匀法院将一场真实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庭审,原原本本地“搬”到了这所高校校园。
“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当法官念出这句法律格言时,新生们纷纷抬头,目光落在被告人懊悔的神情上——因贪图几百元介绍费沦为犯罪工具的案例,比任何说教都更震撼。
庭审结束后,法官走上讲台,指着案卷里的证据照片说:“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你们看,被告人以为‘顺手帮忙’无关紧要,却触犯了法律红线。”这时,新生小李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这句话:“以前觉得法律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每一次选择都要守住底线。”这场“零距离”的庭审,让“看得见的正义”成了新生们最深刻的“成人礼”记忆。
同样震撼的,还有瓮安猴场二小的“小法官体验日”。当孩子们穿上迷你法袍,坐在审判席上敲下小法槌时,法官阿姨轻声说:“法官乃会说话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你们现在敲下的这一声,代表着对公平的承诺。”五年级的小宇挺直腰板,模仿着庭审中的语气:“我是法官,要公平断案!”
定制化守护:为不同青春“量体裁衣”
“枪炮作响法无声,但规则能让我们远离冲突。”在龙里县第三小学的课堂上,法治副校长罗贤碧用这句格言开启了法治课。她没有讲复杂的法条,而是用“哪吒闹海”的故事当引子:“哪吒没守规则闯了祸,就像咱们在学校里欺负同学、破坏公物,也要承担后果。”台下的孩子点点头,把“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写在课本边角。
黔南法院的“法治课”,从来不是“一刀切”的模板。面对幼儿园的小朋友,龙里法院的法官会用“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引导他们排队、分享;面对职校的学生,荔波法院的法官则结合“法律的生命从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从“实习合同怎么签”讲到“帮信罪的陷阱”,把法律知识融进未来的职业规划;面对中小学生,平塘的法官们引用“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教他们遇到危险要主动维权,遇到欺凌要勇敢说不。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在贵定中学的课堂上,法官举起制作好的“法治成长手册”。他讲的“游戏装备诈骗”案例,让喜欢打游戏的男生们纷纷举手:“以后再也不买‘低价装备’了!”这种“按需定制”的法治课,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对法律的理解之门,让法治格言从文字变成了可感知的成长指南。
互动式传递:让法治在“玩中学”里扎根 “加油!答对这题就能闯过‘防性侵关’啦!”在惠水摆金村的法治研学活动中,法院干警们设计的“法治闯关游戏”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当孩子们念对“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这句格言时,就能获得一枚“安全勋章”。二年级的小萌攥着满手勋章,兴奋地说:“我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也知道不能伤害别人!”
荔波法院的“溺水救援实景课”,更是让孩子们印象深刻。干警们带着救生圈、绳索模拟“河边救援”,同时讲解“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的道理,“法律规定不能私自下河,是为了保护大家,就像学校规定排队,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安全。”孩子们跟着学动作,有的还主动当“小老师”,教同伴正确的救援方法,把规则意识融入游戏之中。
平塘法院的法官则把“案例”变成“情景剧”,让学生扮演“被欺凌者”和“旁观者”。当“旁观者”说出“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时,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些互动里,藏着最生动的法治教育。不是靠生硬的灌输,而是靠一次次触摸、一场场游戏、一声声问答,让“知法、守法、用法”变成了青春里自然的选择,让法治格言真正扎根在少年心中。
这场覆盖两万名青少年的“开学第一课”,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有最真诚的守护;没有枯燥的宣讲,却有最生动的传递。黔南法院的法官们用专业与温度,把法治的阳光送进每一间教室,送进每一个少年的心里。他们知道,今天播下的种子,终将长成守护青春的参天大树。当这些少年带着法治信仰走向未来时,他们不仅会成为规则的遵守者,更会成为正义的守护者,让黔南的法治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