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从土壤疮痍到草木含香:
司法力量点亮乡村生态振兴微光
  ■记者 罗翔 通讯员 秦雯卓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过20载春秋,在黔南州的群山深处,一场由惠水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主导的生态救赎,正让长顺县某村落的废弃垃圾场焕发新生。
  曾经堆积如山的垃圾、随风飘散的塑料泡沫,如今已化作连片的绿地与初绽的树苗。这不仅是一次司法案件的审结,更是惠水县人民法院环保法庭以法律为犁、以责任为种,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播下的生态希望。
  一纸诉状 叩响乡村生态警报
  2025年初的长顺县某村,本应是青山衔翠、草木含香的模样,却因一片林地的“变质”,被硬生生撕下了生态底色。村民陈某为谋私利,私自圈占林地设为收费垃圾倾倒点,无数建筑垃圾混着生活垃圾倾泻而下,像一群蛮横的“侵略者”,一步步吞噬着原本葱郁的山林。
  走近这片“禁地”,目之所及满是疮痍:破碎的水泥块摞成半人高的“小山”,塑料袋、泡沫盒被风卷着挂在枝头,活像挂满“惨白灯笼”;腐烂的厨余垃圾渗进土壤,在阳光下散发着刺鼻异味,连周边的野草都蔫头耷脑,再不见往日生机。村民路过时,要么捂着口鼻快步躲开,要么远远绕路,这处露天垃圾场,不仅成了村落生态的“伤口”,更成了堵在村民心头的“疙瘩”,让“美丽乡村”的期盼蒙上了一层灰。
  更令人揪心的是,当地街道办事处对这一切视而不见、监管缺位,既未及时制止违法行为,也未采取补救措施,任由“垃圾围村”的困境愈演愈烈。当长顺县人民检察院在公益监督中发现这一问题时,这片林地的生态已濒临“窒息”,土壤板结、植被枯死,若再不干预,污染将进一步渗透,波及周边农田与水源。一纸行政公益诉讼的诉状,就此叩响了乡村生态的紧急警报,也将守护绿水青山的重任,交到了惠水县人民法院环保法庭手中。
  司法亮剑 让荒芜之地重焕生机
  “清除垃圾只是开始,让土地重新‘呼吸’,才是对生态最好的交代。”惠水县人民法院主审法官的这句话,成了整个案件审理的核心方向。惠水县人民法院环保法庭创新推出“动态跟踪式审判”,像一位细心的“生态医生”,为这片受损的土地量身定制“诊疗方案”:先是联合长顺县人民检察院开展庭前勘查,用数据模型量化生态损害;再向街道办事处发出诉前整改建议书,督促其制定“清污还绿、生态重生、长效守护”三步走计划。
  轰鸣声中,大型机械驶进垃圾场,200余吨垃圾被一一清运,仿佛为土地卸下沉重的枷锁;春风里,100余株树苗被小心栽种,草籽播撒在翻松的土壤里,绿色的希望在阳光下悄然萌发。更令人动容的是,曾经的“生态破坏者”陈某,在法庭的教育引导下,主动签订管护承诺书,从垃圾的倾倒者变成了林地的守护者。当第一片新叶在枝头舒展,当村民们再次走近这片土地时,闻到的不再是刺鼻的异味,而是清新的草木香,司法的力量,正让荒芜之地重焕生机。
  延伸治理 织就全域生态防护网
  “原来垃圾堆到膝盖高,现在能种庄稼了,这才是咱要的美丽乡村!”在整改验收现场,村民代表的感慨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惠水县人民法院环保法庭没有让案件止步于“垃圾场变绿地”,而是以本案为契机,推动生态治理从“个案修复”走向“系统重构”。惠水县人民法院联合长顺县人民检察院走访城管、住建等部门,不仅推动街道办事处建立“无人机巡查+网格化监管”体系,将生态环境纳入村居考核,更促成县政府出台《长顺县建筑垃圾污染防治工作规划》。
  如今,长顺县各乡镇有了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垃圾没处倒”的难题得到缓解;规划中的年处理能力10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理中心与消纳场,更像一剂“长效药”,从源头上杜绝“垃圾围村”的可能。司法的触角,早已超越案件本身,延伸到县域生态治理的每一个角落,就像那片复绿土地上的树苗,根系不断向下扎根,为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筑牢根基。
  20载“两山”理念指引,20载生态司法前行。惠水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用这起案件证明:环境司法从来不是冰冷的判决,而是能让土地重生的“复绿锄头”;从来不是孤立的个案审理,而是能推动体系变革的“治理钥匙”。当行政机关从“被告席”走向“生态卫士”,当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这场司法实践便奏响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惠及一方”的生态赞歌。
  如今,那片重生的绿地里,树苗正迎着风生长;而惠水县人民法院环保法庭的脚步,也从未停歇。他们将持续以司法为笔,在黔南大地上书写更多“绿水青山”的故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动能,让每一寸土地都能绽放出最美的绿色图景。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