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从四面八方到西南腹地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前的石碑。

  抗战期间,中国高等学校大迁徙的过程持续到1945年,共有135所国立、省立、私立综合性大学和各类专门学校参与。
  这场堪称“空前绝后”的高等学校大迁徙,在保护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命脉的同时,客观上也造就了西南地区若干教科融合的人文重镇和学术高地,形成了壮美的文教抗战景观。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为时14年的抗日战争中,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为大批迁徙院校安顿了一张课桌。
  历史学者范同寿在其著述里提到,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2所学校便率先迁到贵州,分别是1931年迁入遵义的辽宁大连国立医学院,1932年迁入平越(今福泉)的东北大学交通学院与法学院。全面抗战爆发后,诸多高校陆续迁入贵州,迁入贵州的高校多达20来所。
  浙江大学(遵义、湄潭)、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福泉)、大夏大学(贵阳、赤水)、湘雅医学院(贵阳)、军政部南京军医学校(安顺)、江苏省医政学院(贵阳)、之江大学分校(贵阳)、江西南昌国立医学院(镇宁)、浙江杭州私立之江大学(花溪)、广西大学(榕江)、广西国立桂林师范学校(榕江)。此外,还有12所军事院校也曾先后迁入,在贵州放下了一张安静的课桌。
  其中,由贵州兴义人王伯群出资创办的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是较早迁到贵州的学校,贵州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博大的胸怀,给予大夏师生一个安定空间。教学活动井然有序,还曾于1939年6月1日举办建校15周年校庆活动。
  自1937年底入黔到1946年10月返回上海,大夏大学在贵州办学近9年,在贵州办学的时间最长。迁来时300师生,离开时有1800师生,在贵州毕业学生共计1576人。
  2008年9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名为《文军西征》的电视纪录片,一共10集。该片讲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浙江大学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离开杭州,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并在当地办学7年,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桩影响深远、震撼人心的壮举。
  抗战时期大批院校迁入贵州,在崇山峻岭中坚持教学与科研。传承文明、寓教于民、佑启乡邦,迁黔院校大学在贵州群山间熠熠生辉,并推动抗战期间的贵州新设了贵州医科大学前身国立贵阳医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等高校。
  (记者 黄蔚)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