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法治护航千年竹艺焕发新生
杨昌芹介绍竹编工艺。

  ■ 记者 姚强
  在贵州赤水的茫茫竹海间,一位90后苗族姑娘用纤弱却坚韧的双手,书写着传统技艺与现代法治交融的动人篇章……她就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第六代传承人杨昌芹,也是连续两届全国人大代表,更是群众口中“带着竹篾普法的贴心人”。
  从深山竹丝到国际展台,从车间专利证书到田间普法课堂,她带着“选择一件事就死磕到底”的犟脾气,将法治思维深植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让千年竹艺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在法治护航中绽放时代光彩。
  法治筑屏障 为非遗传承烙上“法律身份证”
  “没有规矩,传承难远。”面对非遗传承中“侵权易、维权难”的困境,杨昌芹率先迈出从“手艺传承”到“法治保护”的转型之路。她主导申报赤水竹编地理标志产品,深度参与贵州省竹编工艺标准起草,为这项流淌着千年智慧的技艺郑重烙上“法律身份证”。
  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扶持下,杨昌芹创办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创立“极竹堂”品牌,更以“创新必维权”的信念守护技艺根脉。如今,公司已斩获34项注册商标、12项发明专利,竹丝扣瓷等核心技艺被专利牢牢守护,“赤水竹编”品牌使用通过商标规范有序传承。5年间,公司产值增长5.6倍,产品不仅走进全国千家万户,更远销美国、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让千年竹艺在法治框架下焕发新生机。
  法治连民心 让竹编红利依法依规惠乡亲
  “守法经营才能走得稳,依规分配才能聚民心。”这是杨昌芹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党员,她始终记得“技不深藏,让群众用双手编织幸福”的承诺;作为法律明白人,她更懂“依规分配才能暖民心”的道理。
  杨昌芹的公司现有100余名固定员工,与3000余名群众建立稳定劳务合作,通过明确的薪酬计算与分红机制,让177户脱贫户570人实现稳定增收。在竹编产学研基地,她创新“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开设竹编兴趣班,年培训上万人,更在课堂里嵌入“法律小课堂”——向留守妇女、搬迁户、残疾人等学员讲解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甚至将法治元素融入竹编设计,让学员在编织普法器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增强法律意识。
  从承接“一带一路”援外技术扶贫培训,到带着300余种竹编产品亮相进博会,她始终坚持“让竹编红利依法依规惠及每一个人”。公司更严把质量关,实行“7天无理由退换货”“员工编号质量追溯”制度,以法治思维经营企业,既守护了消费者权益,更筑牢了群众对“赤水竹编”的信任之基。
   法治架桥梁 以代表身份传民声、解心结
  “作为人大代表,要让法治声音从田野间升起。”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法律明白人”,杨昌芹深耕“法治为民”一线,既解群众“法结”,更化百姓“心结”。
  在全国两会上,她聚焦非遗传承痛点,呼吁完善非遗保护法配套措施,让手艺人“维权有法可依”;关注传统村落保护,建议加强公益诉讼协作、凝聚社会合力,让村民在村规民约与法律协同中守护文化根脉。日常履职中,她带着“法律明白纸”走村入户,把群众关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的“金点子”细心收集,转化为一份份饱含乡土温度的立法建议。
  在大同镇,她推动“法治+非遗竹编”创新实践,组织学员制作竹编普法器具,用非遗“小手作”传播法治“大能量”,年均协助化解矛盾纠纷45起。“既要解开法结,也要化解心结”,她用脚步丈量民情,以行动诠释着“法治护航发展、传承联结民生”的使命担当。
  法治绘蓝图 让竹艺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
  从专利证书到普法课堂,从代表议案到产业链契约,杨昌芹用法治为竹编技艺注入持久生命力。如今,她正规划打造集非遗生产、研学体验、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竹编文化地标,计划未来5年培育500名青年匠人,推动产业规模突破5000万元。“我希望竹编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文化自信的载体。”她更计划将AI技术融入竹编设计,探索传统工艺数字化传承路径,让千年技艺在数字时代生生不息。
  “非遗是一项传承,需要一代一代人去践行、去弘扬。”这位“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顶天立地”的90后姑娘,用法治思维破解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命题。当传统技艺插上法治翅膀,当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古老竹艺正化作乡村共富的“保障网”、文化传承的“定盘星”。正如杨昌芹所说:“法治是最好的传承,共富是最美的图景。”而她,正用双手编织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振兴图。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