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自治县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基地。 ■ 记者 姚强 冉龙飞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市,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欠发达地区,曾长期面临基层法治基础薄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矛盾纠纷化解难等现实难题。
为破解基层依法治理困境,铜仁市自2012年起在印江自治县率先实行“法律明白人”培养试点,2014年全面推广实施这一工程。十余年来,铜仁市坚持以法治赋能基层治理,全市2947个行政村均实现8名以上“法律明白人”覆盖,带动19万余人次参与基层法治实践,培育出一支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法治生力军。
2023年9月,铜仁市被列为全国“法律明白人”作用发挥工作六个试点地区之一,标志着“铜仁实践”正式上升为国家试点,为全国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板。
制度体系突破:筑牢法治人才培养根基
基层法治建设,制度是保障。铜仁市聚焦制度创新,构建起全方位、精细化的保障体系,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筑牢根基。
在顶层设计上,该市构建“1+N”政策保障体系,2014年制定《铜仁市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实施意见》,2022年升级修订为《培养规范实施细则》,并将培养工程纳入市委《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决定》《强村富民行动实施意见》等核心文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司法行政牵头、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为工程推进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
动态管理方面,制定《铜仁市“法律明白人”选拔培养考核评价工作指引》,建立“选拔—培训—考核—激励—退出”全闭环管理体系。2024年,新增企业、商户等领域“法律明白人”800余名,吸纳文化传承人、退休干部、教师、致富能手等群体850余名加入。同时严格清退机制,累计动态清退不合格“法律明白人”1613名,确保队伍质量“能进能出、优进劣出”。
在经费保障上,该市将“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所需经费纳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列入普法专项经费和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市、县两级通过联合培训、巡回培训、自主培训等形式给予试点单位经费支持,十年间累计投入经费650万元,2024年更单列试点资金116万元,为工程持续推进提供坚实财力支撑。
培养模式创新:精准赋能提升法治实践能力
为让“法律明白人”真正“懂法律、能普法、会调解”,铜仁市在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通过阵地联动、课程融合、教学革新,精准提升法治人才实践能力。
四级阵地联动搭建实践平台。该市与党校(行政学院)、职业学校建立培训合作机制,建成市县级培训基地11个、乡镇(村)级培训基地76个。同步建立“法律明白人”旁听庭审法治实践基地10个、观摩调解法治实践基地18个。依托四级阵地,党校开展骨干示范培训,县级基地聚焦“庭审观摩+模拟调解”实训,乡级基地开设“田间法庭”“火塘议事”等接地气的实践课,村级基地推行“1+N+N”帮带制。试点以来,累计开展线下培训500余场次,覆盖2.1万余人次,让“法律明白人”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三维课程融合凸显本土特色。做实基础课程,编印《铜仁市“法律明白人”100问》《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十步法》等本土教材6000册,组建培训师资人才库,实现培训内容本地化;开发民族法治课,针对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特点,以傩戏、箫笛、高腔山歌等非遗为载体植入法治元素,编印双语教材21类,创作《反诈傩舞》《法治花灯戏》等民俗法治作品46部,破解民族地区普法“最后一公里”难题;上好产业实务课,聚焦茶产业、乡村旅游、电商等特色产业,开发《土地流转规范》《直播带货合规指南》等专题课程,法治护航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双轨教学并重提升实战能力。线上依托“黔微普法”平台设置8课时必修课,试点以来新增持证“法律明白人”5969人;线下打破课堂界限,创新“田间法庭+模拟调解+民俗普法”场景化教学模式,开设“模拟调解”课程让法律知识“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在2024年市级示范班中,9名“法律明白人”成功模拟化解一起50年土地纠纷,获调解专家现场高度评价,实战能力得到充分检验。
基层治理赋能:“五驱联动”激活乡土法治活力
铜仁市创新构建“五驱联动”作用发挥机制,让“法律明白人”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成为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
拓宽成长通道,让法治人才“有位有为”。建立“法律明白人——乡土人才——村级组织”成长路径,累计推荐优秀“法律明白人”担任村干部25400人次,选拔人民调解员2886人、人民陪审员400人,让法治骨干在基层治理一线挑大梁。
延伸治理末梢,让社情民意“实时感知”。将“法律明白人”融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近三年收集社情民意3800余条,建立矛盾隐患台账517件,2024年预警并消除“民转刑”风险142起。在万山旺家社区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置“民情信箱”,实现群众诉求24小时响应;德江县“傩戏普法团”在演出中收集矛盾线索63条,江口县梵净山区域“法律明白人”推动整改12处生态违规建筑,让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
优化结对机制,让资源力量“精准下沉”。构建三级穿透式帮扶网络,5个市直政法部门、174个部门结对指导10个区县及164个示范点,助力建设培训基地和个人品牌工作室;869名村(居)法律顾问结对帮扶2945个村(社区)的8万余名“法律明白人”和3千余户示范户,形成“专业+乡土”的法治合力。
培育品牌集群,让治理特色“百花齐放”。推进“一县(区)一特色”品牌示范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法律明白人”作用发挥示范“集群”,让依法治理更加贴合地方实际。如德江县枫香溪镇打造“红色血脉+法律明白人”机制,开拓“红色+法治”治理新路径。
升级激励体系,让参与热情“持续高涨”。首创“物质积分+政治待遇”双轨激励,将普法、调解等工作纳入积分管理,积分可兑换物品、作为评先选优和惠农政策依据,充分激发“法律明白人”的履职动力。
普法宣传创新:“民俗+法治”让法律走进民心
铜仁市推动“法律明白人”成为普法“主力军”,创新方式方法让法律知识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深入开展“万人大宣讲”和“法律进村寨”活动,累计举办普法宣传6500场次,2024年发送普法信息3.2万条,让法治声音传遍城乡。印江自治县“法律明白人”吴宗昂创作“土地森林法牢记,治安法规要入心”等法治山歌、顺口溜50余首,用乡土语言解读法律;玉屏将箫笛、德江傩戏植入民法典内容,开展“法治非遗巡演”800余场,覆盖群众8万人次。
针对特殊群体精准普法,沿河自治县为留守未成年人开设“四点半课堂”,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专题法治教育1200场次;松桃自治县创新“民俗+法治”模式,用苗语释法,推动民族地区普法知晓率提升,让普法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通过树立标杆、强化宣传,铜仁市让“法律明白人”的示范效应持续放大。鼓励优秀骨干成立61个“法律明白人”服务工作室,为群众提供常态化法治服务;加大先进事迹推广力度,在省级以上平台推送典型宣传报道近100篇,邀请“法律明白人”参与拍摄10期普法短剧,以“文字+视频”形式讲好法治故事,有效激发全市“法律明白人”的履职积极性。
十年磨一剑,铜仁市“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在作用发挥中彰显治理效能,2024年群众法治满意度达99.28%。
从武陵山区的基层探索到全国试点的经验输出,铜仁市以“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为抓手,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多民族地区乡村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未来,该市将持续深化工程内涵,让法治力量扎根乡土、浸润民心,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更多铜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