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国内
第05版:国际
第06版:理论
第07版:人大周刊
第08版:人大周刊
标题导航
治理数字化:服务群众有“数”有“速”
“黔岭丰碑·贵州抗战记忆”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网上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以法为笔绘新景
让法治温暖直抵人心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法为笔绘新景
——黔南法院守护洞穴瑰宝的生动实践
■ 记者 罗翔
在独山县与荔波县交界的情阳洞天溶洞群石梯上,“中国南方喀斯特洞穴生态圈司法保护基地”的红色大字,在光影里熠熠生辉。来自广西的游客李先生驻足凝望,指尖拂过石壁上的苔藓,“在这里,每一滴钟乳石的水珠都像在诉说人与自然的温柔约定。”
这片被喀斯特地貌亲吻过的土地,藏着大自然亿万年雕琢的奇迹。无数溶洞如大地的眼眸,收纳着生态的密码与文化的记忆。有的溶洞里,穴珠群落似珍珠散落,构成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有的洞穴深处,珍稀物种在幽暗里安然栖息,延续着生命的传奇。这些不只是风景,更是黔南人心中的生态珍宝。近年来,黔南法院以司法为笔、科学为墨,在喀斯特的褶皱里,细细勾勒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新图景。
摸清“家底”:为溶洞建立“身份档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保护洞穴,首先要读懂洞穴。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今年印发《全省加强岩溶洞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后,黔南法院率先行动,一支支专业调研队伍带着测绘仪器、生态记录本,钻进了黔南的深山溶洞。
他们攀过湿滑的石梯,蹚过地下暗河,在幽暗的洞穴里用灯光丈量每一寸空间。在情阳洞天溶洞群的专项调研中,队员们耗时数月,终于探明108个溶洞的“真面目”:总空间面积达50万平方米,最长的溶洞蜿蜒30公里,洞内藏着全国数量最多的穴珠群落,37种珍稀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生态价值获评AA+级。
如今,黔南12县(市)的洞穴测绘已全部收官,1286处具有开发保护价值的溶洞被逐一登记,姓名、位置、地质结构、生态密码、文化遗存,都清晰地录入数据库。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为每处溶洞建立的“身份档案”,是后续所有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全景图”。
司法前移:为洞穴筑起司法“防火墙”
“不治已病治未病”,黔南法院把这句古训写进了洞穴保护的实践里。他们不想等洞穴受损后再补救,而是要将司法的“防火墙”筑在风险之前。
在荔波县人民法院的办公室里,《情阳洞天溶洞群司法保护令》的红色印章格外醒目。这是黔南州首份溶洞司法保护令,13项强制性措施从洞穴生态系统健康,到旅游开发活动规范,再到野生动植物保护,把每一处可能存在的风险都堵在了门外。“以前总担心有人乱挖钟乳石,现在有了这份保护令,我们巡护起来更有底气了。”当地护洞员老向说。
为了破解交界区域的监管盲区,黔南法院还主动“牵手”广西、云南、广东三省区法院,共同签署《珠江流域生态司法保护协作协议》。统一的裁判标准、联合的巡护队伍,让司法保护的触角延伸到每一处溶洞的角落。
“要对可能损害洞穴生态的重大风险及时亮剑。”黔南州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罗朝国的话,道出了黔南法院的担当,用预防性司法,守护洞穴的安宁。
活化利用:让保护与发展“双向奔赴”
“保护不是把溶洞锁起来,而是要让它在科学利用中焕发活力。”贵州情阳洞天溶洞群开发公司负责人向宗鼎的话,道出了洞穴保护的深层意义。黔南法院深谙此理,在划定生态红线的同时,也为洞穴资源的“增值”铺路。
在荔波县甲良镇酷玩森林景区,悬崖咖啡的香气与洞穴探险的欢呼声交织。游客们走进溶洞,在钟乳石的光影里聆听洞穴音乐会,感受自然与艺术的碰撞。这样的生态旅游项目,既让游客亲近自然,也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收入。
在平塘县掌布镇的清风洞里,另一番景象同样动人。35万菌棒整齐排列,平菇在恒温恒湿的洞穴环境里茁壮成长。这个“洞穴平菇基地”不仅不占用耕地,水电能耗还降低了60%,带动100余户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平塘县大塘镇的洞藏泡糟酒更是把“洞”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年产值达200万元,非遗酿制技艺还带动了50人就业。
从洞穴探险到洞穴种植,从文化体验到非遗传承,黔南法院引导下的“保护—利用—增值”模式,让溶洞不再只是沉默的景观,而是成为带动百姓增收、推动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系统修复:推进“环洞穴生态圈”司法保护
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单一的行动,而是一场系统的守护。黔南法院构建起“1+5+N”环境资源审判组织架构,黔南州中级人民法院和5个基层法院设立环资审判庭集中管辖案件,其余7个非管辖基层法院设立环资工作站,让司法保护覆盖黔南每一寸土地。
“荔波法院创新推进‘环洞穴生态圈’生态司法保护点建设,将司法保护半径拓展至洞穴周边关联的山体、水体、植被等生态系统,构建起覆盖洞穴内外、功能完整的生态保护网络。”荔波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鹏说。自2022年以来,荔波县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观测点、在三都自治县拉揽国有林场设立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金毛狗蕨生态修复基地等各类环资示范基地和观测点13个,修复受损山体、水体47处,植被恢复率达92%。同时,黔南法院还创新劳务代偿、碳汇认购、增殖放流等责任承担机制,大幅提升生态修复效率,有效增强区域生态韧性与景观价值。
如今的黔南,溶洞内外山体青翠、水体清澈,生态韧性不断增强,每一处景观都成了生态保护的生动注脚。黔南法院正以情阳洞天为样板,对全州1286处溶洞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预警,引导市场主体在保护中开发。未来,在司法的守护下,这些喀斯特洞穴瑰宝将继续承载着生态与文化的记忆,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