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年轻教师刘荥的逐梦之路

  ■记者 张永霞 通讯员 李定林
  雨龙山的轮廓在晨雾里若隐若现,像一头沉默的巨兽守护着山脚下的大方县城。初秋的风卷着稻香穿过街道,最终落在大方梁才九思高级中学教师宿舍窗台上。
  27岁的刘荥坐在桌前,手里握着钢笔,正在提前准备下学期的教学设计。她抬头望着美丽的校园,目光里的温暖像浸了阳光的棉花,谁也看不出,这双眼睛里曾映过怎样的风雨。
  逆境中的求学路
  1999年初春,浓雾笼罩着村庄。一岁多的刘荥被母亲抱在怀里,瘫坐在老屋门槛上。她头发凌乱,双眼红肿。屋角,奶奶蜷着身子,低声哭泣。
  “你爸……走了。”母亲的声音像被水泡过的纸,轻轻一碰就碎了。那个总把刘荥架在肩头的男人,在单位出了意外,永远地离开了。从那一刻起,她的世界便裂开了一道缝,凛冽的冷风呼呼地往里灌……
  上小学后,刘荥成了班里最勤奋的孩子。每天天还没亮,她就第一个跑到教室,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光预习课文、写作业。她的课本边缘卷着毛边,每页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字迹工整又认真。
  夜晚是她最珍视的学习时光。吃完饭,她便一丝不苟地坐在桌前写作业。有一次做数学题,一道应用题难住了她,卡了整整半个多小时。她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铅笔头都被啃得坑坑洼洼。直到母亲回来,在一旁轻声鼓励,她才茅塞顿开,解出了那道题。
  每次去学校的路上,刘荥都会把妈妈给的零花钱紧紧攥在手心,直到汗湿透了纸币。她在心里一遍遍地默念:一定要争气,一定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这份信念,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悄悄生根发芽。
   筑梦师范的岁月
  高考成绩出来那晚,母亲一直没有入睡,陪在刘荥身边。当分数出来那一刻,母亲热泪盈眶:“刘荥考上了!”过了几天,录取通知书到了,红色的封皮在昏暗的屋里闪着光。母亲摸着通知书上的烫金大字,手一直在抖:“我们家出大学生了……”她把通知书捧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忽然捂住脸哭了。那是父亲走后,刘荥第一次见母亲哭得那么痛快。
  上大学后,图书馆成了刘荥的第二个家。每天她都会抽空去那里,成了图书馆里的常客,直到夜晚闭馆才出来。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中外教育史……她像块海绵,疯狂吸收着知识。周末,当其他同学忙着逛街、看电影时,刘荥却在做兼职、做家教的路上奔波。她上学期间还坚持打零工,回到宿舍,连脱袜子的力气都没有,倒头就睡。
  即便如此,她从未放松过学业,凭借着刻苦努力,年年都拿到了国家奖学金。最多的一次是两千块钱,那是她长这么大见过最多的钱。拿到钱后,她第一时间给奶奶买了件厚实的棉衣,剩下的钱用来买学习资料,贴补生活费用。
  也就是在那时,一个清晰的念头在她心里愈发坚定——她要回到大方,回到这片生养她的土地,用自己的学识,去照亮更多孩子的路。
  回归故土的执教情
  大四那年,刘荥站在宿舍窗前,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脑海里却不断浮现出自己小时候趴在昏暗的油灯下读书的模样,以及故乡那群眼神里充满渴望的孩子。最终,她毅然选择回到故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第一次站上讲台,刘荥紧张得腿肚子打颤。备课到凌晨四点,此刻教案在手里像有千斤重。她深吸一口气,刚要开口,后排突然传来一声笑:“老师,你手抖得像筛糠!”那堂课,她讲得格外投入。讲到动情处,她说起自己小时候在艰苦条件下读书的日子,说起家人的期望。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都听得入了神。下课铃响时,几十双手一起拍起来,刘荥的心,在那一刻被填满了。
  刘荥的宿舍里,总放着学生送的花、画的画、写的感谢信。有次她鼻炎发了,讲台上突然多了一盒鼻炎药,药盒上贴着一些小纸条:“老师要按时吃。”“多喝热水。”看着那些稚嫩的字迹,她突然想起小时候读书时,奶奶塞给她的鸡蛋、母亲递来的资料费以及爷爷给的零花钱——原来爱真的会传递,像雨龙山上的溪流,从高处淌下来,滋养了一茬又一茬的生命。
  如今,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她,正把这束光传递给更多的孩子。那些求知的眼神,那些稚嫩的笑脸,那些偷偷塞进她口袋的糖果和纸条,都在告诉她:所有的坚持都值得,所有的热爱都有回响。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刘荥,就是雨龙山下那棵努力生长的树,带着家人的期望,带着岁月的馈赠,在这片土地上,静静摇动着属于未来的风。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