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的媒介化思路及其困境与对策
  ■刘杨祎伊 刘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基层社会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转化、升级、更新、迭代走向治理现代化已是必然趋势。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两心融合”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所发挥的价值作用在各地实践中日益显现,融媒体中心“媒介化治理”模式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善治”思维有机结合助推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精准提升。从融媒体中心单向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地方实践,到“两个中心”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媒介化思路正在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添砖加瓦。
  一、宣传和服务:两心融合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末梢式”探索与实践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基层社会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急需将党和国家的新思想、新办法向社会的“末梢神经”倾灌。县级融媒体中心承担了党和政府“喉舌”功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基层主流舆论阵地、宣传阵地,同时还是基层媒介化治理的服务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则是基层党和政府践行作为的“躯干”,不仅承担着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扩展文明实践覆盖面的功能,对于提升基层群众思想政治素养、精神风貌上有着行动引领作用。“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双轨并线、双核加持深度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地方实践,对于全面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全面激发基层群众参与有极高实践意义。
  立足公共服务,辐射辖区群众。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两心融合”一体化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的创新阵地之一,因地制宜用好“两个中心”,不仅能够为把握基层社会意识形态注入“强心针”,也是以基层群众需求为中心探索新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速效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联动发展,立足公共服务辐射辖区群众既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内核在公共服务中发挥热量,也通过融媒体中心实现文明实践活动网上网下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各县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两心融合”建设中新绩频频,从各县区社情民意出发,立足提升整体公共服务质量,按照“能融则融、应融则融、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两个中心”资源优势,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打通政策理论到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辖区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安全感。黔南州长顺县推行“两个中心”一体化建设将媒介化治理方式方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探索、实践,将文明实践“家门口服务”与融媒体中心“指尖服务”相结合,融媒体中心在“品长顺”微信公众号开设政务公开专栏,发布政务公开信息、提供医疗挂号、便民打车、酒店预订、水费缴纳等政务服务业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示范岗,实现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线上线下的“零距离”。
  创新理论宣传,善治深入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两心融合”加强基层文明实践、推动基层善治的首要任务是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快、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两个中心”一体化发展为地方政府探索理论宣传方式和载体上开拓了新思路,结合传统渠道和融媒体中心“互联网+”信息化手段,让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千家万户。立足融媒体中心原有广电网络平台,将信息系统接入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站,实现县区、乡镇、村三级阵地线上覆盖,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区、乡镇、村三级阵地实现线下辐射,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基层群众心中。“两心融合”地方实践不仅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阵地,更进一步促进我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共融共通。我省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各地特色民俗文化优势资源通过整合,与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合起来,让理论宣传、文明实践更贴近群众心中所想、行之所需。铜仁市万山区通过组织融媒体中心媒体记者、理论宣讲团、科技特派员等力量,深入乡村一线,通过“二人讲”、交流互动等宣传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递给群众,融媒体中心深入报道群众“说出我的感恩心”,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真正让党的好声音唱响基层每个角落;通过结合当地古老鼟锣文化,通过山歌、快板、说唱等方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打造“云山鼟锣”特色宣讲,通过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全覆盖宣讲。
  二、制约与发展:两心融合平台接入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在新兴媒体冲击下,群众使用行为和习惯的转变让“两心融合”平台接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更需要做到“连接网络”和“连接民心”,不仅要做好优质原创的本地资讯信息,还要让本地平台高效运转发挥实效。在“两心融合”平台建设的探索实践中,同质化的资讯信息重复叠加、繁复冗杂的平台操作界面都是造成“两心融合”平台接入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具体问题,“连接网络”和“连接民心”上“不着天”“不着地”,还存在媒体运营、基层治理和政务服务传统“上对下”思维,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思路不清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
  警惕“两心融合”建设“泛化”“窄化”意识倾向,积极促进“两个中心”工作合力形成。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融媒体中心是党和政府宣传新思想、新理论的基层阵地,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借助广电网络云平台,目前已经实现“县区—乡镇—村”的三级宣传矩阵,让党和政府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要让党的新思想、新理论在广大基层群众中“入脑入心”,离不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协调志愿服务队伍深入群众中间,宣传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正因如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两心融合”既是政府政务服务的实践必需,也是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要求必需。但在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泛化”认为所有社区、农村工作的事项都可以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框架中,将所有宣传思想政治、党政方针的事项都依赖融媒体平台,有意无意地“窄化”了“两心融合”后新平台的定位和功能。在促进“两个中心”合力形成的过程中,需厘清“两个中心”责权范畴、工作范畴,提高基层干部对“两心融合”平台的认识,规范“两个中心”工作范围,消除基层干部在落实“两心融合”文明实践和思想宣传中“泛化”“窄化”意识。
  杜绝“两心融合”活动开展形式主义,积极促进群众需求对接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下沉。自2018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以来,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和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理论传播更深入人心,人民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但在活动开展形式和群众需求对接上,“两个中心”平台发挥的作用还未达到最大化,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同质化、思想政治理论宣传模板化时有发生。“两心融合”平台活动开展“接地气”、本土化是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创新形式,开创本地品牌,才能走进基层群众中间,解决基层群众所思、所盼、所想,才能发掘基层群众间思想动态和急难愁盼。一些基层“两个中心”开展的活动没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导致一些活动流于表面,貌似开展火热,但群众实际上并不买单、并不叫好,群众参与度极低,反馈效果一般;一些基层“两个中心”开展的志愿服务并没有实现常态化,“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群众看不到志愿服务的实效,自然参与度就无法提高,品牌化、常态化、精准化志愿服务亟待优化升级;一些基层“两个中心”在思想政治理论宣传上不愿创新,没有把优质的思想文化产品下沉到基层,特色内容较少,在群众间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如何将党的新思想、新理论以基层群众能接受、能理解的方式在基层群众间传播,是“两个中心”必须攻克的重要课题。
  (作者刘杨祎伊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作者刘毅系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高级记者;本文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省合作项目中国社科院专家指导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号:ZJZD2411)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