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 魏霞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就在于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到被赋予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贵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殷切嘱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深化绿色改革、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经济、加强绿色治理、厚植绿色文化,致力于充分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齐守的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画卷。
  深化绿色改革,筑牢绿色屏障。2016年,贵州获批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此为契机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标准体系,相继实施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配套出台100余部相关地方性法规。率先创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实现市(州)环境资源专门机构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出台《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明确34种损害生态和17种保护林业生态红线不力情形的问责规定。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将生态环保工作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政绩挂钩。积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省级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对生态保护重点区域进行补偿。
  建设绿色生态,严守绿色防线。2012年,贵州在乌江、清水江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2014年起,开始在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流域建立并开展水生态补偿机制,与“河长制”一起在水生态保护与恢复上双管齐下。2017年,率先在全国建立“五级河湖长制”,实现水域全覆盖。首创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推行省级领导担任河长、招募民间义务监督员模式。出台《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环保一票否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2022年9月,赤水市森林碳汇管理局挂牌成立,同年12月,《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明确2025年完成国家下达的能耗和碳排放指标,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2025年7月1日,全国首部矿产资源地方性配套法规《贵州省矿产资源条例》实施,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矿产资源勘查全过程。
  发展绿色经济,夯实绿色根基。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绿色金融,打好特色牌,让青山变“金山”、荒坡变“金地”。农业领域,率先禁止使用水溶性农药,推广绿色防控和测土配方施肥。工业领域,出台《贵州省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促进工业全面转型升级方案》,推动能源、冶金等重点企业绿色化改造;制定实施《关于全面加强磷石膏综合利用推动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全力推动磷石膏高效利用;出台《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进“富矿精开”“电动贵州”建设,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产业,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旅游领域,打造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为载体的生态旅游体系。绿色金融方面,探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绿色信贷余额超数千亿元,为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加强绿色治理,守护绿色家园。全力推进废弃露天矿山综合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土地整治等工程。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治理面源污染。威宁草海推进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实施“法治护湖、退城还湖、退村还湖、退耕还湖、治污净湖、造林涵湖”六大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坚持“治石与治贫”结合,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项目,探索石漠化治理与山地高效农业融合,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2015年以来,连续11年开展五级干部义务植树,截至2024年,全省累计植树6.05亿株,人工造林3385万亩,森林面积达1114.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49%增长至63.3%;9个中心城市、88个县(市、区)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平均优良天数比例99.1%;地表水主要河流222个监测断面优良率99.1%,23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100%,最严格水源管理考核连续4年优秀。
  厚植绿色文化,搭建绿色平台。持续搭建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平台,自2009年起,已举办12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发来贺信对办好论坛作出重要指示。该论坛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是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推动国内外理念、经验和技术交流。2017年,将每年6月18日设为“贵州生态日”,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推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教育领域,编制大中小学及党政干部生态文明读本,将相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高校开设生态文明专业,建立19个省级重点学科,出版覆盖小学至大学生态文明教育读本,推广至200多所学校、14万学生。创新“励志超市”模式,通过群众收集垃圾换积分、兑物品,推动群众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持续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挖掘贵州世居民族生态智慧,利用新媒体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增强全社会认同感,为绿色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