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侗乡调解员杨芹:守护乡村和谐的“暖心人”
  ■记者 姚强
  在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乡青年湖村,提起专职人民调解员杨芹,村民们总会笑着念叨:“有矛盾找杨芹,准能顺心!”
  这位1984年出生的侗族姑娘,自2023年3月踏上调解岗位以来,用真心焐热真情,以耐心解开症结,在基层矛盾调解一线默默耕耘,成了守护乡村和谐的“暖心人”。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只要需要,我随时都在。”这是杨芹常挂在嘴边的话。无论是邻里为宅基地红了脸,还是家庭因赡养问题闹了心,只要接到求助,她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田间地头的田埂上、农家院落的屋檐下,常常能看到她攥着笔记本,一边耐心倾听诉求,一边细致劝说、调解的身影。
  去年,村里的张某与向某经朋友介绍相恋,相处半年谈及婚嫁彩礼时却起了争执。向某提出退亲后,张某担心后续纠葛不断,便向村里反映了情况。杨芹和村委会干部一起多次与双方沟通,摸清事情来龙去脉后耐心开展调解,最终促成和解,张某将向某提亲的礼品折成现金退还,双方当场签订调解协议。
  入职两年多来,杨芹直接参与调解家庭、邻里、婚姻等各类民事纠纷28起,调解成功率超95%,成功化解可能“民转刑”的隐患案件8起,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100余人次。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承诺,让不少剑拔弩张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2023年9月,青年湖村坡脚组的龙某与思南县大坝场镇的男子张某因婚恋问题闹得邻里不安。两人感情破裂后,因1.3万余元经济纠纷僵持不下,张某多次上门要求龙某退款,其情绪激动,言辞带有威胁。
  接到村委会求助后,杨芹第一时间介入调解。起初,她联合村委会干部多次组织双方沟通,但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双方意见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眼看矛盾逐渐升级,杨芹连夜向高楼坪乡司法所、综治办汇报情况,联合多部门再次调解,可双方在赔偿金额上依旧僵持。
  “不能看着矛盾激化!”杨芹暗下决心,知道与张某电话沟通效果有限,必须当面聊聊。于是,她利用休息时间自掏腰包乘车前往铜仁城区,找到正在打工的张某。她拉着张某坐在路边石阶上,从法律规定讲到邻里情分,从冲动行事的后果聊到往后生活的安稳,一聊就是整整一下午。
  随后几天,杨芹又多次跑到龙某家中,帮她梳理情绪:“咱们把账算清,好聚好散,往后才能安心过日子。”一次次上门拉家常、一遍遍耐心劝说,杨芹的真诚和坚持终于打动了双方。当年11月2日,在她的见证下,龙某和张某最终达成协议和平分手,一场可能恶化的纠纷就此画上圆满句号。
  在青年湖村,许多矛盾纠纷起初不过是琐碎摩擦。杨芹深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摩擦,若不及时化解,很可能演变成大矛盾。为此,她总爱主动串门走访,陪老人晒太阳、跟农户唠家常,在这过程中倾听群众心声,察看矛盾纠纷苗头,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杨芹调解有办法,她不偏不倚,还懂法律,我们信她!”村民们常说,遇到解不开的疙瘩,大家总愿意找杨芹聊聊。她会用通俗的语言讲法律条文,用村里的老例子说道理,让双方在明辨是非中握手言和。
  如今,在青年湖村,杨芹的手机号成了村民们的“和谐热线”,她的调解笔记本记满了家长里短以及对村民的牵挂。这位侗乡调解员,用真心、耐心和责任心,架起了一座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筑起了维护乡村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能看到村民们笑着握手,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杨芹说,她会继续扎根基层,做好群众的“解忧人”,让和谐之花在侗乡的田埂院落间盛开。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