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用实质的公平正义回应群众环境司法新需求
安顺市两级法院三年审结各类环资案件350件
  本报讯(记者 龙立琼)近日,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近三年来安顺市两级法院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情况,并发布5件典型案例。
  2022年以来,安顺市两级法院以“安法护航·共赴青绿”审判品牌为牵引,不断找准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现环境资源案件办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为护航“两城三基地”建设和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安顺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强化环资审判修复效果,2022年7月至2025年6月,共计审结各类环资案件350件,其中刑事案件及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76件,民事及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03件,行政及行政非诉执行审查类案件71件,用实质的公平正义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环境司法新需求。在环资审判中,安顺市两级法院强化沟通协作,推进跨域治理,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3年5月与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等8家法院共同签署《乌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框架协议》,于2024年8月与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等8家法院共同签署《黔渝中级法院乌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备忘录》,充分发挥长江中上游跨域协作和系统治理最大效能,为护航长江经济带乌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在环境资源审判中,安顺市两级法院大力倡导和推行“修复性”司法理念,全力打造司法保护生态修复基地,既惩罚破坏生态环境侵权行为,又及时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镇宁法院在简嘎乡播西村设立公益林司法生态修复基地,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安顺市人民检察院等有关部门在普定县坪上镇设立“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三岔河(夜郎湖段)公益林生态修复基地”,共计开展异地补植复绿80亩近9500株树苗,达到生态环境“异地补植、恢复生态、总体平衡”的司法修复效果。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还与安顺市人民检察院、安顺市生态环境局、龙宫镇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建设完成油菜湖村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
  安顺市两级法院积极探索,延伸司法服务,打造传统村落保护法官工作站和司法保护基地,持续运用法治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西秀法院在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设立“传统村落保护法官工作站”,一体保护传统村落、傩雕面具非遗传承;镇宁法院在宁西街道高荡村设立“千年布依高荡传统村落司法保护基地”,深度融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基层治理;在黄果树大瀑布景区设立法官工作站,建立“黄果树旅游区自然遗迹司法保护基地”,以司法之力为自然遗迹保驾护航;在弄染村建立“陆瑞光烈士革命活动遗迹红色资源司法保护基地”,制发司法保护令,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生态修复有机衔接。
  在环境资源审判人才队伍建设上,安顺市两级法院始终按照人员结构合理、人才梯次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理念,不断优化全市法院环境资源审判队伍,打牢环境资源审判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于2024年2月实现专业化人民陪审员的全覆盖,任命水务局、环保局、林业局等部门的20名专业人员为人民陪审员,为环境资源审判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2年5月起,成功牵头组织18期“环境资源审判大讲台(绿讲台)学习培训”活动,建立全市法院环资审判干警学习交流制度,切实推动把“绿色基因”注入干警血脉。
  安顺市两级法院将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宣传融入日常工作,以法治宣讲进校园进社区、邀请学生到司法保护基地开展法治研学、环境损害侵权人现身说法、“增殖放流”“补植复绿”等多种方式,共计开展法治宣传近百场,不断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充分发挥巡回审判职能,将庭审这一“最生动的法治课堂”搬到人民群众身边,公开审判流程,以案释法、以案普法。
  下一步,安顺市两级法院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用实际行动守护蓝天绿水青山。同时,继续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资源保护、碳交易等创新工作上下狠功夫,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