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万峰林景区游玩。记者 刘朝富 摄
航拍梵净山景区。通讯员 李鹤 摄(贵州图片库 发)
荔波县小七孔景区。通讯员 潘邵平 摄(贵州图片库 发)
俯瞰黔西市金碧镇沙嘎坡林业碳汇基地。通讯员 史开心 摄(贵州图片库 发) ■ 记者 张永霞
梵净山云海翻涌、赤水河奔腾蜿蜒、万峰林田畴铺锦……盛夏时节,穿行贵州大地,一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唯美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
绿水青山是贵州的一张亮丽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牢记嘱托,奋勇前行。作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关键力量,贵州政法机关始终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最务实的行动,织牢生态保护法网,奋力书写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精彩答卷,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夯实法治保障 托举盎然绿色
2007年,贵州法院成立了全国首家环保法庭——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开启了环境司法专门化建设的步伐。
如今,这样的环境保护法庭,贵州有35家。各级法院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实际,将绿水青山、传统村落等纳入司法管辖。
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青山绿水离不开法治保障。近年来,贵州出台《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等130余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构建起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贵州政法系统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的难点痛点,以司法专业化改革为突破口,为绿水青山构筑坚实法治屏障。
严格执法,守护生态安全底线——
长江十年禁渔是生态保护重中之重。2023年5月,剑河县森林公安局巡查民警抓获非法电鱼嫌疑人邰某,随后顺藤摸瓜,深挖出一个横跨剑河、台江、施秉三县的非法捕捞、收购、贩卖、运输、销售犯罪网络,成功打掉4个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60名,查获并放生野生鱼238公斤。
这场“捕、购、运、销”全链条打击,彰显政法机关“零容忍”守护生态红线的雷霆之势,为推进美丽贵州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监督利剑。
创新实践,打造长效保护范式——
黔东南州人民检察院立足办案实践,在全国率先推动“公益诉讼守护传统村落”写入地方性法规,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荔波县人民法院成立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环境保护法庭,打造全省首个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品牌——司法“蓝丝绒”系统工程,用司法之力织密珠江源头生态保护体系。
对生态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各级政法机关聚焦重点流域、区域与行业,以创新实践探索保护新路径,让山水记得住乡愁,让绿色守得住永恒。
碳汇认购,书写绿色治愈新篇——
2023年,当雷公山千年楠木被盗割的伤痕刺痛苗寨乡亲,一纸判决书带来转机:法院创新裁定“碳汇认购+修复救治”,让古树有了“法律监护人”。雷山县人民法院审理的这起盗割“古楠木王”环境公益诉讼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
法治力量从惩戒向修复延伸,让伤痕化作新生印记。
从乌蒙山麓到都柳江畔,从环保法庭的星火燎原到创新治理的立体网络,法治重器正托举起黔山秀水的盎然绿色。
强化协同联动 护佑山水安澜
万峰湖畔,碧波荡漾,鱼跃鸟飞。
远处,岸边观景台、钓鱼台、布依农家在青翠的芭蕉林掩映下隐约可见。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乱象丛生、水质黑臭,曾被列为贵州省“十大污染源”之一。
地处黔桂滇三省(区)接合部的万峰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2017年以前,由于湖区过度开发,网箱养殖、湖上餐饮、钓鱼棚等数量急剧增多,水质急剧恶化。
“沉疴”当需“猛药”。为让万峰湖得以新生,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开展以全面取缔网箱为重点的“清网行动”,黔西南州公安机关重拳出击整治万峰湖乱象。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万峰湖地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结合部,贵州检察机关积极争取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支持。201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公益诉讼破题,推动三省(区)从“各自为政”转向“协同作战”,53.5万平方米非法网箱被拆除,一湖碧水重现生机。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呼唤治理的协同性。贵州政法机关打破地域与部门壁垒,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守护流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依法打击生态环境犯罪——
全省公安机关深入组织开展“昆仑”“春风”“平安长江”以及打击“洗洞”“洗坡”盗采金矿、破坏珍贵树木资源违法犯罪等系列专项行动,以“零容忍”态度依法严打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犯罪。
部门携手凝聚保护合力——
省高院与省检察院、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同频共振,从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案件移送、重大案件会商督办、紧急案件诉前查处等方面加强协作,推广环境社会治理新模式,构建多元解纷机制,共护绿水青山。
基层联动激活“神经末梢”——
赤水河流域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并探索创新“互派河长”“流域河长”机制以及“河长+警长+检察长+义务监督员+巡查保洁员”的治河模式,有效推动“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
一个个硬核举措、一次次生动实践,不断厚植美丽贵州建设的法治基石,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增进民生福祉 促进绿富同兴
“环境好,空气清新,生活在这里感觉特别好!”家住贵阳市白云区麦架河湿地公园旁的市民李新感叹道。
过去,这里由于过度开采石灰岩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来,在省、市、区检察机关的介入和督促下,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责令企业进行整改治理,河道两岸再现水清岸绿,周边居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守护绿水青山的最终目标是惠及人民。全省各级政法部门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凝聚法治之力、筑牢发展之基,不断筑牢守护绿水青山和增进民生福祉的法治防线。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在法治护航下,全省上下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红利正逐渐化为民生福利——
空气清爽宜人。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6%,夏季平均气温23℃,是全球同纬度最凉爽的区域之一。
山林苍翠如黛。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3%,生态质量为Ⅰ类,已知生物物种达2.4万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碧水灵动清冽。主要河流222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99.1%,23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一脉清流润泽千乡万寨。
绿产丰饶惠民。1.66亿亩“绿色银行”孕育森林康养、林下经济、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全省绿色经济占比46%,生态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为底色,以法治为保障。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全省政法机关正以更高水平的政法工作、更高质量的法治服务,用心用情守护好黔山秀水,让绿色成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短评
法护青山山更青 多彩贵州更多彩
黔山含黛色,碧水漾清辉。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的每一片绿意都关乎国之生态大计。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3%、主要河流222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99.1%、绿色经济占比46%……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法治护航绿水青山的坚实足迹。
以法为盾,守牢生态生命线。出台《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联动河长制、林长制等制度体系,贵州将生态保护的要求嵌入立法、执法、司法全链条。当法律条文化作巡河护林的脚步、制度约束变为企业治污的准绳、司法利剑斩断破坏生态的黑手,才能让山峦愈显苍翠,江河更见澄澈。
与法同行,激活绿色新动能。从巡河员手持法条劝阻非法排污,到村民依据规定参与生态保护,再到司法机关公开审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法治不仅是刚性的约束,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推动守护青山绿水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依法善治,绘就生态新画卷。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者获实益,环境信用评价倒逼企业转型,“生态司法+修复”助受损环境重焕生机。法治以多元手段破解生态治理难题,既守牢红线底线,又为绿色发展拓路,让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治理效能,护黔山秀水永葆灵秀。
法治立根,生态固本。实践证明,唯有以法治划定生态边界,用制度夯实发展根基,方能让青山永驻、碧水长流。如今的黔贵大地,江河安澜映苍翠,沃野含秀蕴生机,这幅流淌着生命力的生态长卷,恰是法治护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