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国内
第05版:理论
第06版:时评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
标题导航
一“槌”定音 水绿山青
贵州六部门为婚丧嫁娶“立规矩”
田汉:让戏剧演出成为“流动的抗战火炬”
让孩子们都能在阳光下奔跑
图说新闻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汉:让戏剧演出成为“流动的抗战火炬”
■ 记者 姚曼
1944年,日军侵袭广西,在桂林的大部分文化界人士,撤往贵阳。著名剧作家、《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就是其中之一,他带领“四维儿童剧团”出桂林,经独山,过都匀,到贵阳。
据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舒奇峰介绍,田汉在贵州,不光是排演话剧,还在贵阳、遵义等地举办话剧讲座活动,普及话剧知识。1945年夏秋之交离开贵阳去往云南。
田汉是现代戏剧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通过戏剧宣传大力支持抗战。他在桂林组建“新中国剧社”、写剧本扶持剧团演新戏演好戏、发起抗战中最壮观最隆重的戏剧盛会——西南第一届戏剧展等。戏剧展期间,田汉写就的一首七律诗,概括了他的一腔豪情,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壮绝神州戏剧兵,浩歌声里请长缨。”
来到贵阳后,田汉组织了戏剧家吴祖光新作《少年游》的首次公演,连演10多天,天天满座,后因一些演员离开贵阳才停止演出。这次演出,有力推动了饱含新思想的新话剧在贵州的传播和接受。后来演出班子并入了贵阳“民众剧团”,改建为半职业性质的话剧团,成为贵州新戏剧的一支骨干力量,一直活跃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贵州省话剧团。
在那个战乱年代,田汉旅居贵阳的生活是艰苦的。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终身荣誉会长、戏剧理论家杜高在《田汉:人格的独特魅力》一文中回忆道:“田汉到贵阳后,不分昼夜奔走呼号,为流亡剧人办了一个文化人招待所,亲自把一个个活着走到贵阳的疲惫不堪的剧人安置住下,还帮我们这些孩子向救济处领来了粥票。但我几次到他的住处,却见他和夫人安娥正愁着没有米煮饭。这就是田先生的为人!”
生活的窘迫,并不影响田汉播撒抗日戏剧的火种,把戏剧演出变成“流动的抗战火炬”。
田汉先后在贵阳、都匀排演他改编的新戏《南明双忠记》《江汉渔歌》《新雁门关》《新儿女英雄传》等。在他的影响下,贵阳川剧“天曲社”蔡天鹏等人排演了新编时事川戏《乞儿救国》,贵阳京剧社将话剧《奢香》改编成同名京剧公演,京剧“厉家班”在贵阳演出了具有抗日救亡思想的《戚继光歼倭记》《木兰从军》《班超》《吴越春秋》等新编历史京剧。
《南明双忠记》和《江汉渔歌》还在贵阳组织了一次抗日慰问将士募捐演出,连演10场。在宣传抗日的同时,田汉还组织四维儿童剧团参加了“十万双布鞋劳军义演”等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了抗日救国运动。
1944年底,来黔文化名人在遵义举办过一次文学讲座交流会。田汉、熊佛西等担任主讲,这场高水平的讲座交流受到了热烈欢迎。舒奇峰谈道,在战乱中来到贵州的田汉,用戏剧的方式激发了广大民众奋起抗战的信心和力量,留下了不屈的抗争身影。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