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从“山水盆景”到“世界会客厅”
——解读《安顺市一流旅游城市建设促进条例》
黄果树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通讯员 张加林 摄(贵州图片库发)

平坝天台山远眺。(平坝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供图)

  ■ 记者 张光平
  3次公开征求意见、127条民意直达文稿、41%采纳率,《安顺市一流旅游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应运而生。
  8月1日省十四届人大第十八次常务委员会全票通过《安顺市一流旅游城市建设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文八章五十条、六千多字,条条聚焦“城区—景区交通与旅游基础设施、餐饮与酒店、淡季与旺季的业态建设、管理、服务等民生民利堵点、痛点。当《条例》第一行写下“国际山地瀑乡、屯堡文化传承、21℃避暑天堂”时,一流旅游城市安顺的城市IP品牌力、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已交由地方性法规守护。2025年9月1日,《条例》将正式生效施行,五十条“硬规矩”把党委决策、政府举措,市场活力和市民期待,织成一张便民、利民、亲民、惠民的“法治网”。
  “在立法过程中,《条例》站在国际视野、文化铸魂的高地,将推动游客从匆匆观景向多维度悠悠康养、旅居、度假转型。”安顺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纯河介绍,《条例》依托安顺特色,围绕“自然奇景资源、国内外客源、一流服务”三大要素,聚焦“吃、住、行、游、购、娱”,明确了安顺市人民政府应当统筹推动重点旅游资源整合,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打造六条特色旅游带,推动安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总则:城市IP法定化
  《条例》第一条将“打造国际知名的山地瀑乡生态旅游目的地、屯堡文化旅游目的地、避暑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写进立法目的;第四条把“旅游综合协调机制”从文件口号升格为政府法定职责;第六条把“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确立为全体市民的法定义务,让“安顺一流旅游城市拓展使命”从愿景希望变成一流服务的法规,进一步规范和落实。
  当“国际山地瀑乡、屯堡文化传承、21℃避暑天堂”第一次用《条例》锁定,安顺便向世界亮出三张王牌。《条例》不再抽象,而是将“绿水青山养眼、瀑布负氧养心、屯堡古韵养颜、21℃气候养肺”的康养密码嵌入立法目的,让条文自带温度。与之配套的“景城共建、主客共享”原则,把政府、市场、市民、游客四方凝聚起来:政府职责由倡导变为法定,“九龙治水”成为协同作战;市场主体由被动审批变为制度呵护;市民由旁观者变为共建者;游客由消费者变为共享者。
   空间布局:六条彩带串起一座城
  《条例》第七条、第八条明确“发挥黄果树大瀑布龙头带动作用”;第十条用法律坐标锁定喀斯特风光、屯堡文化、红色文化、避暑康养、乡村旅游、文旅体新型六条特色旅游带;第十一条把“城区即景区”纳入风貌管控刚性约束,任何古城、古镇开发必须“保护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黄果树从“孤岛”变“磁场”,独自美丽“变”磁场辐射,六条特色旅游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喀斯特带画地球年轮;屯堡带留600年明韵;红色带串起精神步道;避暑带把21℃做成可买卖的“气候商品”;乡村带让蜂糖李、金刺梨、红芯红薯成为田间伴手礼;文旅体新带以低空跳伞刷新山地玩法。中心城区同步“客厅化”,古城、虹山湖、贯城河、娄湖升级为“城市会客厅”,街头巷尾,都“可阅读、可拍照”。
   资源保护:筑牢山水生态底线,沉淀文化传承
  《条例》第十二条要求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和动态更新机制”,并适时向社会公布;第十三条、第十四条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列为旅游项目的前置硬杠杠;第十五条授权“非遗可依法开发文创产品”,让地戏、蜡染、花灯戏在“保护优先”轨道上“文化变现”。
  资源普查升级为“可体验、可转化”的动态画像;生态项目先交“环境考卷”。文化资源走“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双向车道:地戏可拍沉浸式剧本杀,蜡染可飞巴黎时装周,但基因原真性不可失守。
   基础设施:快进慢游休闲娱乐
  《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七条明确“通往景区交通项目优先安排”,同步建设房车营地、骑行专线、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第十八条将旅游集散中心、母婴室、第三卫生间纳入城乡统一配套;第二十三条把景区、车站、商业中心的无障碍设施与主体工程“五同步”,轮椅和婴儿车从此不被风景拒绝,自成风景。
  “快进”把高铁站、机场、高速口变成景区前厅;“慢游”绿道、栈道、跑道统一多语种标识、智慧驿站。中心城区机关停车场、厕所周末免费开放,校园文体设施假期共享,公共资源变身景区外延。
   产业融合:流量变留量
  《条例》第二十七条把“夜游安顺”写进法条,鼓励景区开放夜游光影系统;第二十八条设立“安顺味道”专款,支持行业协会制定美食推荐目录、举办美食节赛;第二十九条要求高速服务区、旅游驿站设立关岭牛、蜂糖李等农特产品专柜,实现“卖产品”与“卖体验”双赢互动。
  《条例》用“乘法思维”做产业:夜游光影让瀑布24小时营业,屯堡菜系、民族汤锅变身“安顺味道”美食地图,蜂糖李、关岭牛等等在高速服务区开专柜“卖体验”。文化、体育、科技被拉进旅游朋友圈——航空小镇可以跳伞研学,桥旅融合可以低空飞行,三线遗址可以拍工业风大片。政府不再“撒胡椒面”,而是设立“旅游专项资金+社会资本+绿色金融”多元投融资池,让企业敢投、能投、愿投。
   服务优化:一机在手,一呼即应
  《条例》第三十四条授权市政府建设“智慧文旅综合服务云平台”,实时推送客流、票务、求助、投诉信息;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要求金融机构、交通枢纽提供多元支付和“旅游直通车”接驳;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把机关停车场、学校文体设施假期免费开放写进法规,并建立12345热线接诉即办和先行赔付制度,实现“30分钟响应、24小时结案”。
  “智慧文旅一码通”把票务、交通、气象、客流、求助、投诉装进一部手机,实时告诉游客“今天哪条瀑布人少、哪条道路不堵”。入境游客可用数字人民币、刷卡、扫码“零障碍”支付;12345热线接诉即办,县区先赔后调,30分钟响应、24小时结案。旅游志愿者持证上岗,提供多语种讲解、紧急救援、文明劝导,把“软服务”做成城市品牌。
   保障措施:让市场敢投、人才愿来、游客放心
  《条例》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设立旅游重点项目用地“绿色通道”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第四十六条建立“一流旅游城市建设咨询专家库”,高校可设旅游学科,引进人才在居住、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便利;第四十八条探索设立旅游纠纷先行赔付金,构建“投诉—调解—赔付”闭环。
  旅游重点项目用地指标“绿色通道”、配套水电气网“同城同价”、高端人才“拎包入住”……《条例》用制度托底市场信心。最硬核的是先行赔付制度:游客遇到欺客宰客,政府先垫钱,再向企业追偿,真正实现“放心游”。同时,建立“条例+清单+项目库”闭环执行链,市县两级年度考核、人大专项督查、媒体社会监督同步跟进,让条文变项目、项目变体验、体验变口碑。
  五十条法规把安顺的山水、文化、气候优势量化为服务、保障、维护与可执行、可追责的制度红利。9月1日起,这部全省首创,全国第二家制定(第一家系河北秦皇岛市制定的《秦皇岛市国际一流旅游城市促进条例》),带着瀑布水汽、屯堡古韵、蜡染芬芳的《条例》将正式施行。它不只是安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法”,更是向世界礼送的制度名片: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如何把绿水青山量化为幸福指数,如何让一座西部小城在全球旅游版图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安顺这张“法治名片”将伴随每一位游客的21℃清风,幸福满满,见证一座西部小城的世界级蝶变,奔向一流。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