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筑牢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石
  ■ 张彩云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改革发展环境中,国有企业文化精神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更是其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精神纽带。它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核心竞争力。深入理解国有企业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对于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文化精神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从“物质优势”到“精神赋能”的升华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文化精神的独特性在于它既包含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共性规律,又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基因,能够将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引导服务国家战略。国有企业的发展不仅关乎自身利益,更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在面临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市场诱惑与使命担当的抉择时,文化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清晰的价值坐标。例如,贵州水投集团“以水立业,以人兴业,服务为先,发展至上”的文化精神,使其在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等公益性项目时,即便面临成本压力,也能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将服务民生、支撑贵州水安全战略放在首位。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战略定力,让国有企业在复杂环境中避免短视化倾向,实现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提升品牌公信力。在市场竞争中,品牌公信力是企业赢得客户、拓展市场的关键。国有企业的文化精神中蕴含的“诚信为本”“责任担当”等价值理念,能够转化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例如,中国建筑集团以“建证美好生活”为文化内核,在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中始终坚守质量底线,其建造的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标志性项目,不仅成为国家名片,更赢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可。这种基于文化精神的品牌公信力,比任何广告宣传都更具持久力和影响力。
  二、国有企业文化精神是凝聚员工的“粘合剂”:从“雇佣关系”到“价值共同体”的跨越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而文化精神则是连接员工与企业的精神纽带。国有企业由于规模大、层级多、员工构成复杂,更需要通过文化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个体力量汇聚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增强员工身份认同与使命自觉。国有企业员工的身份认同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更与国家发展大局紧密相关。文化精神能够让员工清晰认识到“我是谁”“为了谁”,从而激发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追求。例如,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国有企业的员工深入帮扶村开展产业帮扶,他们不仅将其视为一项工作任务,更将其看作“服务国家战略、践行国企使命”的具体实践。通过文化精神的引领,国有企业能够将员工的个人理想融入企业发展和国家建设,形成“企业兴则个人兴,国家强则企业强”的价值共识。
  培育员工的归属感与忠诚度。在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员工忠诚度是企业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文化精神中蕴含的“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等理念,能够为员工创造有温度的工作环境,从而增强归属感。例如,鞍钢集团传承“鞍钢宪法”中“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文化传统,通过设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合理化建议平台”,让员工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尊重、被重视。数据显示,鞍钢集团的员工流失率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核心技术人才保留率达95%以上——这种高忠诚度正是文化精神“留人留心”的生动体现。
  三、国有企业文化精神是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南针”:从“经济实体”到“社会公民”的价值升华
  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长子”,不仅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更是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文化精神能够引导国有企业超越“利润最大化”的单一目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引导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应急救援等公益领域,国有企业的文化精神能够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责任行动。例如,在榕江县的抗洪救灾中,多家省属国有企业第一时间调配资源参与救援,助力榕江县人民群众脱灾脱困,成为应急救援的“国家队”。这些行动并非源于外部压力,而是文化精神中“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理念的自然流露。
  推动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双碳”目标下,绿色发展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文化精神能够引导国有企业主动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这种基于文化精神的绿色转型,不仅让企业在环保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抢占发展先机,更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国有企业文化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从“历史积淀”到“时代创新”的精神接力
  国有企业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这些精神财富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密码。
  红色基因是国有企业文化精神的根与魂。国有企业的文化精神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例如,大庆油田的“大庆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源于石油工人在艰苦条件下“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奋斗实践,其本质是“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忠诚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红色基因让国有企业始终保持“姓党为民”的政治本色,在任何时候都能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成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在时代创新中激活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要在新时代的实践中赋予其新的内涵。例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两弹一星”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出“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让红色基因在航天事业的新突破中焕发生机。国有企业通过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红色基因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
  国有企业文化精神不仅在于其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凝聚员工力量,更在于其承载着“服务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传承红色基因”的特殊使命。要进一步培育国有企业文化精神,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与“基石”,引领国有企业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