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以党建链为牵引 以业务链为载体 推动国企“政治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 罗浪
  国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企肩负着“大国重器”的时代使命。新时代背景下,国企党建工作如何从“有形覆盖”转向“有效赋能”,成为关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国企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推动“政治势能”不断向“发展动能”转化。
  一、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目标重点
  (一)政治引领与战略导向。国企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其发展必须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频共振,党的政治建设为国企提供了“定盘星”,通过将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企业战略,确保国企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自身发展,一是战略定位校准,通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会等机制,将中央、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企业发展方向。二是重大决策把关,对涉及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党委(党组)先行研究讨论,确保决策符合国家战略导向。三是风险防控兜底,依托党组织政治优势,建立覆盖投资、合规、廉洁等领域的风险防控体系。
  (二)组织协同与资源整合。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为国企资源整合提供了“神经网络”,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组织体系,打破部门壁垒与内外边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在企业内部中,党组织通过把支部建在部门(车间)上、党小组设在科室(班组)上的方式构建协同网络,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技能比武等各类活动,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加强不同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以此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催生了创新合力。在外部协同中,党组织借助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与上下游企业、政府部门等通过党建“桥梁”开展“党建联盟”“党建+”“结对共建”“链上党建”“党建联合体”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共谋、难题共解、廉洁共筑、队伍共育。
  (三)价值塑造与文化驱动。党建引领的价值塑造为国企注入了“精神内核”,通过将党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融合,形成兼具政治底色与行业特色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驱动能够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国企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在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一是理念渗透,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将“国之大者”意识转化为员工行为准则。二是典型示范,选树“党员先锋岗”“青年突击队”等先进群体,形成“比学赶超”氛围。三是社会认同,将企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结合,通过党建品牌活动增强社会影响力,持续激发基层党建活力。
  二、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党建与业务战略融合。战略融合是双链融合的“总开关”,需通过顶层设计将党建目标嵌入企业战略体系,形成“同频共振”的战略格局。在企业战略规划中明确党建工作的量化指标,实现“党建KPI”与“业务KPI”的双向嵌入,达到目标体系融合。建立“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战略实施体系,定期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达到实施机制融合。构建党建与业务协同的评价模型,设置“战略契合度”“资源转化率”“风险防控力”等核心指标,达到评估反馈融合。
  (二)优化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是双链融合的“骨骼系统”,需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党组织在治理结构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组织架构方面,要合理设置党组织机构,确保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都能有效参与,在企业管理层中选拔既具备丰富业务经验又拥有较高政治素养的党员干部担任重要职务,以此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管理的有机融合。在运行机制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商会议,共同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党建工作成效纳入企业整体绩效考核体系,与业务工作考核同等重视,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业务场景是双链融合的“试验场”,在实际工作中要找准党建与业务的结合点,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营造“党建工作到支部、业务攻坚看党员”的氛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立项目临时党支部,让党员在关键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队攻克技术瓶颈、协调资源矛盾等难题,确保项目按计划高效推进。在市场营销工作中,开展党员营销先锋岗活动,激励党员主动深入市场一线了解客户需求、分析竞争态势,以更积极的姿态开拓新市场、维护老客户,从而稳步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在科研攻关项目中,组织党员技术骨干围绕行业前沿和企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攻关,着力解决生产中的技术痛点、研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推动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党建与业务的“双链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通过战略同频、组织同构、文化同源实现的“化学反应”,本质是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的制度创新。从实践来看,当党建链与业务链实现深度互嵌,国企便能形成“政治引领—组织协同—价值驱动—发展赋能”的良性循环,党的领导不再只是外部要求,而是内生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价值选择,高质量发展也不再是单一经济指标,而是政治责任、经济使命与社会担当的合奏。
  (作者单位:茅台集团)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